更新时间:2023-05-01 17:00作者:佚名
对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说,这个消息似乎越来越糟糕。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发表了一篇报道《》,其中举了三个例子。 一些出国留学的孩子突然发现,他们的家庭负担不起他们出国留学的费用。 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有的选择出国工作学习,坚持完成学业; 有些人选择返回中国,开始艰难的重新适应过程。
地图/网络
但仔细阅读报道,发现这些家庭在某种意义上算不上中产家庭,但大部分都是事业有成的人,有的甚至资产过亿。 这与凤凰网两个月前的一篇报道类似:随着营商环境日益严峻,一些民营企业从巅峰跌落,家庭命运也随之改变,留学断供成为额外的牺牲品.
这并不常见,因为从民营企业的巅峰跌落的毕竟是少数。 但我猜测并相信的一件事是,更普遍的情况一定是普遍发生的。 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中产家庭,如今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留学断流潮。
2016年,海清曾主演电视剧《小别离》,探讨中产家庭面对留学热潮所面临的经济、心理和家庭困境。 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过了一辈子。
01
送孩子出国留学曾经是中产家庭几乎普遍的选择。 我以前的很多同事基本上都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他们更幸运: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完成了学业,或者在国外开始了新的生活,或者回国找到了一个好人。 在大厂工作:至于未来,无法预测。
大部分送孩子出去的原因和我理解的一样:在经历了自己地狱般的中学教育竞争后,无法忍受国内没完没了的教育和竞争,希望能让孩子有一个完整而愉快的教育经验。
我见过的这些人的孩子,大多健康阳光,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他们不同于父母承载着家国文化的沉重心情。 他们都选择专业性强的职业,如艺术、科学、心理学等领域。 其中,我一个好朋友的孩子,工作几年后,现在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辞去工作后的旅行和心灵体验。 真是赏心悦目。
让自己得到解脱和自由,这对一个人来说永远是最难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人真正获得了这种自由,但即使他们中有几个,这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然而,我也知道,中国的许多父母出于截然不同的原因送孩子出去:要么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教育竞争,要么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求学和事业上看到了太多的风险和挣扎,知道从农村到小城市的跨越是多么的艰难。
他们之所以把孩子送出去,是想为他们寻找一个更有利的竞争位置,这样至少可以稳住自己已经争取到的中产阶级地位,甚至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晋升到更高的层次。
图/虫虫创意
前段时间,北美教育热传一则新闻:那些各方面都极其“优秀”的中国孩子普遍被常春藤名校拒之门外。 虽然他们成绩完美,课外成绩完美(实习、实习等),个人素质也完美(钢琴、绘画等),但常春藤盟校拒绝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太完美了。
这确实与我在海外的所见所闻颇为吻合。 不仅是国内的家长,移民海外的家长也深信常春藤学校需要的是一份完美的简历,因此他们往往不惜重金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满足常春藤的需求。联盟学校。 ,从而完美满足常春藤盟校公布的录取要求。
然而,理解上的差异在于,常春藤盟校对优秀学生的定义与中国家长所理解的“优秀”大相径庭。 常春藤名校的优秀不是标准,而是对自由和爱的追求。
有一个简单的案例:一个孩子在实验室练了三年,写了一篇完美的论文,和另一个外国孩子呆了七年,一无所获。 常春藤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在那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爱。
中国家长对常春藤名校在高等教育竞争方面的标准仍然持保留态度,而常春藤名校早在100年前就已经摒弃了为生存而竞争的教育理念。
在国内的生存竞争中,把孩子送出国以获得竞争优势,这个出发点有很大的偏差。
02
当然,留学停滞的原因虽然不是留学目的造成的,但却与此密切相关。
出国留学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 最近的经济负担我没研究过,但如果仅凭我十多年前在海外生活的个人经历,我可以大致算出一个基本的成本规模。
在美国,一所中等以上大学每年的学费大约在5万美元左右。 那是四年 200,000 美元。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房租负担很重,基本上每个月都在1000美元左右。
学校能提供的宿舍非常有限,基本靠抢,所以很多同学都搞不到,只能在附近租房子。 多人宿舍很难。 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住一个房间。 如果太多人合租一个房间,学校和社区会照顾,很难找到室友。 所以每月500-800美元的租金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费如果稍微节省一点,也能达到800-1000美元左右。 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其他费用,不管怎么存出国留学需要很多钱吗,每个月总要2000美元,也就是说一年要4万到5万美元,四年还要20万美元。
旅行费用当然也很重。 就算我一年只回来一次,几万块钱也没有了。 四年的教育费用总共要花费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万元。 如果想继续读研,费用将近500万元人民币。
有了这个数量,估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都得卖铁了。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外国孩子和国内孩子分别如何完成学业。
中国孩子的教育就是读书要好好读书,不要做乱七八糟的事情。 十年耕耘,换来师傅。 这仍然是竞争性教育的理念。 不管是300万还是500万,都是对教育的投资。
不幸的是,据我所知,大多数美国家庭负担不起500,000-800,000美元的教育费用。 但外国家庭往往很容易完成大学教育,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多数美国家庭在孩子上学后依赖教育贷款。 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在上大学时已经负债累累。 更不用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兼职工作以支付日常开支。
图/虫虫创意
记住,他们打工的目的不是勤工俭学,作为补充,而是要养活自己。 上大学不是教育投资,而是步入社会的准备期。 自从上了大学,因为欠了助学贷款的债务,又因为要打工养活自己,孩子们从上了大学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没有人会认为父母是残忍的。 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依然很好,偶尔会得到父母的支持,但他们很清楚一件事:他们已经长大了。 父母给补,养活自己天经地义。
这不是竞争理念,这是生活理念。
所以,对于出国的孩子,没有断绝之说,因为从那以后,他们就没有人供养了。
诚然,对于国内孩子来说,教育贷款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提供给外国学生的出国留学需要很多钱吗,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足够努力并充分理解这就是生活方式,这就是生活方式,你就不会迷失上学之路。
而且,很多外国孩子会因为生存问题,中途辍学,打工几年,然后再回学校上学。 既然是生存,既然是生活,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送孩子出去是不对的,“回收”孩子更不对。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明白派他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
03
中产阶级家庭的突然衰落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因为在中文里,没有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兴高采烈地用“中产阶级”一词来形容那些步入事业的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有在农村或中小城市长大的经历。 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从而进入了职业群体,获得了稳定的收入,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在城市里看起来也不错。 职业前景。
有这种共同经历的人被认为是“中产阶级”,这样的家庭就被定义为中产阶级家庭。 而这样的一群人,极度执着于维护自己的社会阶层,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孩子的留学经历,能够稳定这个阶层地位,甚至不断的飞跃。 毕竟谁也不想“脏”。
但这一切都是梦。
进入中产阶级的条件非常严格。 中国“中产阶级”拥有的最大资产是房子。 这是他们最大和最稳定的资产。 大多数人的流动资产其实都存疑。
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资产构成非常复杂,房地产在其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不高。
他们的资产组合往往由几个重要部分组成:稳定的职业结构、综合保险(包括人身、财产和教育、社会福利保障),以及必要但不足的流动性。
除非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否则能动摇中产阶级整体资产的情况并不多。 房地产断供对任何国家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严重,是因为数以千万计的人的房产抵押出现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变成了负资产。
但这种情况显然很少见。 因为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险是不可动摇的,所以中产阶级的普遍下降是极为罕见的。 在美国历史上,只有大萧条造成了广泛的中产阶级破产。
但对于中国所谓的中产阶级来说,除了房地产,他们缺乏其他多元化的资产保障。 医疗、养老、父母、子女、职业,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导致个人和家庭的资金断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仅仅切断留学供给,甚至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小别离》剧照(图/豆瓣)
只有房子的资产配置才能说是中产? 中产阶级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权利结构、一种保障结构,而不是一种收入结构。
我们很多所谓的中产阶级只是“伪中产阶级”。
这些中产阶级一旦进入经济低迷期,首先会遇到困难的就是职业风险。 一旦个人收入动荡,房地产资产马上就会陷入危机,更何况是医疗危机、育儿危机、治安危机……中产家庭是哪个危机? 你可以平静地度过它。
教育危机实际上只是带来整体危机的少数危机之一。 只是中国人向来都是先生孩子,所以这次的危机显得尤为严重。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留学的中断确实是一场不小的灾难。 可这场灾难其实从孩子被送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基于竞争意识的留学教育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低回报。 那些出于真爱而出国留学,给孩子自由思考的人,永远不会失败,也不会带来危机。 因为孩子们自己可以思考并找到生存和生活的方式。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中产家庭”本身的危机。 中产阶级家庭的脆弱性是与生俱来的。 去年以来各种自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年失业危机”,已经预示着这种虚幻的中产生活方式有多么摇摇欲坠。
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本来只是一个梦,但梦已梦已久,人人都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