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7 09:00作者:佚名
从第一个“小男孩”出国留学美国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150年。 这一时期,国家在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变,个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 在盲目跟风之前,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留学对孩子和家庭的价值和风险。 本文试图从宏观原理层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从角度看
ID:
朋友圈里有一位毕业于国内名校,在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白领妈妈。 她收入可观,衣食无忧,注重生活品质。 她最大的理想和愿望,远不止像现在这样过上好日子。
虽然儿子才上小学,但她很早就加入了几个留学生家长群,了解和学习留学的经验和常识。 她的偶像是一群留学生家长。 她是常春藤盟校的母亲。 常春藤妈妈的成功与骄傲,就像一个巨大的光环,熠熠生辉,点燃了她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留学生家长,光有梦想是不够的。
中国近代留学简史与中国留学生的历史地位
1872年起,清政府选派四批120名儿童赴美留学。 我国经历了三个时代、四次留学热潮。 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群体,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社会话题。
120年前,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扎辫子的孩子去美国留学,这是古代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重要一步。 这些孩子住在美国的寄宿家庭,过着纯美式的生活,接受纯美式的教育。
一切如期而至,突然间,第九年,一道政令从北京越洋电报到美国驻留局:所有年幼的孩子都应撤回国内。 理由是:“学生小时候远在他乡,道路不同,难免有不同的想法。”
于是,90多名美国幼童从他们早已熟悉和喜爱的美国分批次撤离,启程回到因久别而变得模糊、犹如概念的祖国。 . 据考证,有史料的人很少关注这批留学生的成就。
120名留学儿童中,只有两人大学毕业,其余还在读大学,更多的还在读初中。 这两位大学毕业生就是詹天佑和欧阳庚。 后来,他们中的一个成为了著名的工程大师,另一个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外交事业。
据统计,晚清赴北洋和拟赴美留学的民国政府庚子赔款和自费留学生群体约有10万人。江浙一带的富裕家庭。
庚子赔款于1909年招收了第一批留美学生,显然他们吸取了幼童运动留美失败的教训,招生年龄确定为20岁左右岁。
以1909年庚子赔款为例,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600人报名,47人被录取。 最终有44人获得美国大学学士学位; 21人获得硕士学位; 5人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19人(其中4人担任过大学校长)、工程技术领域杰出专家12人、政府部门高级官员11人、政府部门高级官员3人在工商界……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团体啊!
由于庚子的赔款,留学生的名额很难,竞争也很激烈。 随着留学生回国身价飙升,在富裕的江浙北平,大量中上阶层家庭自费供子女赴欧美留学。 为未来而战。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这10万名留学生培养了近代中国90%的优秀人才,包括胡适、钱学森、茅以升、费孝通、舒行北、吴文藻等活跃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坛的现代领袖人物,以及他们回国后培养的这批人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 这批留学生已成为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尖端技术的中坚力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钱学森、邓稼先、王靖安等。
改革开放后普通家庭出国留学有必要吗,公派出国留学开始,家庭自费出国留学兴起。
邓小平访美时曾对美国总统卡特说,中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能为中国培养一批急需的科技人才,并希望派遣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供进一步研究。 美国政府欣然同意,自此,公派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精英阶层的代表。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派出数十万公派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深造。
然而在一个封闭已久的国家,这些公开的名额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一批擅长外语的大学生开始自行接触美国大学,并申请美国大学奖学金,飞越重洋求学。
直到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批经济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再加上独生子女的重叠,很多家庭已经有能力支付高昂的留学费用。 因此,2010年后普通家庭出国留学有必要吗,中国大陆掀起了历史。 此后最大的留学潮。 出国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申请赴美签证的中国青年
美国教育现状及美国留学现状
二战后,美国进入了快速现代化的周期。 短短几十年,美国迅速甩开英法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前苏联也是超级大国,但只是在军事上)。
美国的成就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二战的非战场国家,让人才、黄金等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最终流向美国,为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美国移民国家,不断输入净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三是美国移植和发展了欧洲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超级人才的国际顶尖大学,最终对美国占领世界科技高地起到了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美国拥有现代意义上最强大的教育体系。 美国不仅拥有自由、宽松、理论成熟的中小学教育体系,还拥有以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为代表的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美国社会拥有强大的宗教信仰组织和各种基于信仰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信仰和资金支持。 美国青少年从一出生就无条件享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福利。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望尘莫及的。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学生目的地国。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0万名学生以各种形式在美国学习。 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和一些中学的巨大收入来源。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 2016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达到60万人,回国40万人。
美国留学价值分析
显然,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孩子去美国,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自由,而是为了追求超越自由的价值。 对于美国留学的价值分析,不能靠留学生自己给出答案。 建立一个价值参考体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认识美国留学的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个人出国留学基本只能通过申请国外大学的奖学金来实现。 一位80年代在中科院工作的老留学生说,他当时在中科院工作,月薪200元,申请美国大学读博士。 每月奖学金为1000美元。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美国。 每个月省下的生活费也远超国内的工资。
2017年,一个高中开始出国留学的孩子,大学毕业前需要500万人民币。 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支付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留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将面临怎样的人生选择,是留学生家庭最关心的问题。
有的家庭选择移民留学; 一些家庭选择出国留学,就读名校,争取在美国工作的机会,获得绿卡机会; .
但是,经过几年的海外学习,留学生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视野和能力得到了开阔和延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是急着回家,有的是想留在美国,甚至是假结婚、美国的黑人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只能说是个别原因。
对于一个留学生家庭来说,规划的越明确,就越有可能去面对变化,遵循孩子选择为人父母的最佳态度。 然而,随着我国空巢老人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部分家庭未来仍需面对子女的亲情和空巢养老问题。
参考资料3:留学生人格转型的风险与收益
以清朝第一批留美儿童为例,按照留美儿童的发起人容咏的设计,这些13、14岁的儿童将成为孩子在美国学习生活15年后从生活习俗中脱颖而出。 从个人素质到个人素养,从人生理想到价值观,新一代新人完全西化,并通过这些新人影响亿万同胞,拯救行将就木的祖国。
这是留学最理想化的目标。 然而,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欧美人格特质在中国还是比较邪门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副教授,他是从欧美多所大学访问归来的。 他每天的口头禅是:你必须尊重我的隐私。 行为举止与学校方方面面的诸多不一致,使他才华横溢却未被评为教授。 现在他已经移民到澳大利亚,在一所学校教授中国历史。
参考文献4:美国社会危机与母国社会发展
自9/11以来,美国社会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急剧逆转。 在恐怖主义迅速蔓延的世界形势下,美国国内社会面临多重问题:
一是移民政策的博弈。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加深。
其次,美国社会福利的缺失,弱势群体的失落感不断增强,对富裕的海外留学生构成了潜在威胁,尤其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中国留学生失踪后,这种担忧是呈蔓延趋势;
三是美国移民政策收紧,对于想留美就业的留学生群体来说,这种焦虑会日益加剧。
不得不承认,留学价值中最大的风险就是选择的风险。 在人们能够在国际上自由流动、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之前,每个人最终都必须选择一个长期居住的地方。 对于留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只能被选择。
改革开放仅30年,留学生面临的中美发展对比就已经翻天覆地。 而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中美两国。 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环境会不会更好?
美国留学逆向思考:平民留学的陷阱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人口红利期。 自费出国留学一下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移民、留学成为了很多普通人的选择。 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
自费出国留学不再是少数人的标志,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普通人留学兴起的本质是家庭在孩子未来的选择和教育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流露的意念是质疑、否定和摒弃家庭教育。
未来一段时期,普通人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辩证:一方面,更多人具备出国留学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欧美教育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因此,很多人将不得不做出更加慎重的比较和选择。
随着海归在中国逐渐形成气候,海归的社会作用和发展,以及国家对海归的政策(如千人计划、京沪留学生落户政策)等,必将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对平民将来留学的影响。 同时,也要看到平民出国留学存在风险和陷阱。 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浪费了以后用来谋生的资产; 漂移。
时代的进步需要开拓者,需要敢于尝试的人,这是留学生最大的闪光点。 排除目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大多数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会选择出国留学。 他们都是价值论者,希望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青春,一个美好的未来。 历史可能惊人的相似! 张之洞在《劝学》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命题。
不久前,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35年,中国教育稳居世界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目的地国。 我们期待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让留学生成为中西教育合作交流的文化使者。
因此,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特定时代的角色。 我们最大的博弈是未来面对什么样的中国、美国和中美关系。 只有未来才能给我们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