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1 02:59作者:佚名
赖开英没想到,回国后的求职之路会如此曲折。
在一家外资银行面试时,赖凯英发现,在她这一组进入最后面试的5名应聘者中,只有1人是本科学历,另外4人是硕士学历。 这4人中,有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中国“985”大学就读,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悉尼大学学习,1名在中国“985”大学读本科和硕士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大学。
“过去,人们认为海归很厉害,但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和国内高校的发展,海归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了。” 她感慨地说,国内比赛的激烈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
结果,她还是被刷了。
赖开英意识到,“海归”头上的光环开始褪去。 大多数海归,和她一样,现在不得不面对“骨感”的现实:他们并没有收获到预期中的高收入,连学费也很难靠工资赚回来。
“海归”一词出现于1990年代,指回国后积极投身市场化浪潮、自主创业或担任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的海归人才。
8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70%的海归认为自己的月薪远低于预期; 此外,海归专业不匹配现象也很明显。
留学花一百万,面试时“泪流满面”
2011年,平时成绩优异的赖凯英只考上了国内一所中学。
高考失利后,赖凯英选择休学一年,申请国外大学。 雅思6.5分后,她终于进入加拿大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攻读会计和金融专业。
2016年赖凯英毕业时,西蒙弗雷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200名左右,堪比国内“985”大学。
出国留学的费用并不便宜。 出身富裕家庭的赖凯英说,在加拿大留学四年的费用已经超过100万元。
毕业后,赖开英选择回国。 她求职的第一站是广州,这是离家乡最近的一线城市。
“大四的时候,我也考虑过是留在加拿大还是回中国发展,但最后还是因为家人的强烈要求才回来。” 赖凯英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因为她就读的大学排名靠前,而且我也是在读热门专业,所以回国前,我和家人都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但在回国后的第一次面试中,赖凯英就觉得自己的情况和国内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一样。
“面试还算顺利,但最后面试官问了我几个比较专业的会计问题,我当时就知道是个问题。” 赖凯英回忆说,当时她正在面试一家国有证券公司的投资基金。 银行营业部在工作中需要经常处理财务报表。 不过,她在加拿大学习的会计课程大多是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写的,但国内会计准则与两者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会计准则的不同,决定了财务报表的一些数据差异,像我们这样招留学生,会增加企业内部培训的成本。” 赖凯英是这样看待自己在采访中的失败的。
更让赖凯英失望的是,她面试一家国有银行时,考官对她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 赖凯英在大四时通过了CFA(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 作为国际认可的金融从业者资格考试,英国《金融时报》杂志在2006年将CFA专业资格比作投资专业人士的“黄金标准”,赖凯英经过近一年的备考顺利通过。
但这项国际通行的专业考试却不受面试官的青睐:“面试结束时,考官问我是否在中国取得了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而我跟考官说我要考CFA Level 2,他冷冷的回答,“你拿着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当时我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现在赖凯英已经离开广州,回到家乡南方二线城市,在当地一家公司负责财务工作。 这份工作,她坦言,有自己的努力,也有父母的介绍。
收入不到6000元,赖开英心里还是挺幸福的。 “现在我每天早上8:30上班,5:30下班,公司基本没有加班文化,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不大,也有很多时间可以陪伴男朋友和家人周末。对于大城市的金融从业者来说,都是奢侈。
但有时候,赖凯英还是觉得不甘心:毕竟家里为了支持她留学,花了100多万元。 与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相比,“差不多要20年才能还清”,她自嘲道。
妈妈打工攒学费,找工作唯一优势就是语言
与出身豪门的赖开颖不同留学一半回国还能读大学吗,刘亦凡的家庭只能算是中产阶级。
2011年10月,19岁的刘亦凡抵达日本大阪。 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学习日语,通过了留学生考试和日语能力考试,然后报考了日本比较普通的大学——大阪经济法律大学,主修经济学。
刘一凡的妈妈在日本工作了两年多,为他出国留学积累了10万多元的教育“资金”。
大三学完所有学分后,大四开始在日本各家企业奔走求职活动。 他打算先在日本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但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
“日本对留学生的包容性不是很强,而我在日本找工作的优势是中国人。很多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做一些免税店的销售,我感觉自己也是本科留学生.在日本不能做销售,我们卖手机吧。
在日本求职十个月后,刘亦凡5月回国后开始在网上投递简历,并在接到北京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后前往北京。
在北京的第一周,刘亦凡面试了两家贸易公司,都是外贸岗位。 这也是他一开始想要的工作,只是面试完之后并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在国外的时候处处碰壁,回国找工作时,压力很大,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因为我是留学生,父母送我去读书,花了10万多元.我感到很焦虑。
在接下来的第二周,他采访了五家公司。 但专业对应的工作起薪很低,起薪较高的工作需要他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重新学习。
“我找月薪5000元左右的工作,最高不超过7000元。” 他垂头丧气地说。
“经济学的范围很广,如果想在就业上有优势,找工作的时候会觉得方向太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刘一凡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自己找工作唯一的优势就是语言。
现在他在北京的一家化工相关公司工作。 他担任公关职位,负责对外关系。 “公司要么招懂专业但不会说本国语言的人,要么招精通外语但专业不适合的人,我属于后者。” 刘一凡说道。
如今的刘亦凡在北京的月薪是6500元。 “在日本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挣到 20 万日元,也就是每月约 1.2 万元人民币。 回国后,我可以得到一半。 我也觉得很满足。”
用人单位:有语言没学好的海归
海归对用人单位的待遇感到失望,很多用人单位对海归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我遇到的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很散漫,理论知识不扎实,学分一两年就毕业了,语言最适合公司需要。” 杨飞凡是一家国际早教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 (人力资源)。
杨飞凡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应聘这家公司的留学生不少,有的表现不佳。
杨飞凡所在的公司接收海归的比例约为3%。 语言能力是就业的第一要素,其次是专业技能,第三是性格和态度。 别人再好,语言不达标也是不行的。 “曾经有一个海归,毕业于英国一所非常好的大学,顺利毕业,但语文没学好。” 杨说。
在最近的招聘文案策划中,杨飞凡认识了一位学了一年新媒体的美国留学生。 “他一出门就觉得自己‘镀金’,面试和笔试表现都很一般,我对薪资和发展机会有很高的期望,但最后没有留住。”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54万人,海归人数超过43万人。
在越来越多的海归涌入国内就业市场的同时,各类海归变身“海带”的消息也层出不穷:“几十份简历不见了”、“留学月薪缩水到7000以下”元”,“海归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不到 40%”...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红霞在研究中认为,某种程度上是海归就业的“匹配难”。 一方面,海归的精英情结使他们难以放下身份,在就业选择上做出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在海归人数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回流率较低的背景下,海归在劳动力市场遭遇社会排斥,而用人单位在选聘海归时更加理性务实留学一半回国还能读大学吗,不再重视海归身份象征,提高了海归聘用条件和门槛。
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