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3 04:59作者:佚名
这场看似无伤大雅的初中考试,却将孩子送到了三所不同的中学。
成绩最好的一组(可能是前 25%)直接进入大学预科课程(VWO)并继续读 6 年中学。 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顺利完成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任何大学和专业,直接进入研究型大学(WO)继续深造。 研究型大学不能拒绝学生的申请。
成绩中上(大概排名25%到前50%)的孩子进入普通中学(HAVO),中学5年后进入应用技术大学(HBO)学习更多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
排名靠后的孩子(后50%)进入类似于国内中专的初级职业学校(VMBO),从中学开始接受实用的职业培训。 部分孩子中学毕业后(16岁)直接工作,其余的可以继续在中等职业学校(MBO)学习,学习更多技能安家落户。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基本上是大半身子进入大学,而有的孩子则告别学业,直接为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准备。
此时的分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重视职业教育的西欧国家(如荷兰)果然如网上所说的名列前茅。 英雄不问出身?
是和不是。
上职业学校,发展到月薪碾压大学教授的,绝不是少有的“蓝领”。
但个人的传说、个人的经历,往往不能体现一个系统的全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去荷兰统计局拍了张照片给大家看看。
不同文凭毕业一年半后平均月收入与失业率
浅绿色是研究型大学,黄色是应用科技大学,蓝色是高职院校。 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行业。
对这张图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越靠近左上角,混音越好,越靠近右下角荷兰预科申请条件,混音越差。
有没有成绩不好的大学毕业生? 是的,请看右下角的黄色圆圈。
职业学校毕业生过得好吗? 是的,看左上角的蓝色圆圈。
但总的来说,文凭导致生活分层,跃然纸上。
以平均工资为例,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在2500欧元左右,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则徘徊在1000欧元左右。
更不用说失业率了。 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约为7%,而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失业率约为17%,高出一倍多。
荷兰历来重视职业教育。 为了给不爱学习书本知识的孩子们一个好的出路,政府绞尽脑汁设计了一套错综复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然而,即便如此,教育分流也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和职校毕业生的人生轨迹之间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龙生龙,凤生凤?
还在震惊中的你,还记得荷兰孩子的生命分流发生在几岁吗?
12岁。
哦不,更准确的说,是我11岁多,还不到12岁的时候。
这些还懵懵懂懂、还未告别童年的娃娃们未来的教育和人生道路将如何决定?
12岁真的能显老吗?
或者……你在看爸爸妈妈吗?
分类推荐决策过程
这个分流系统看起来有点矫情和复杂,其实也不难理解。
决定分流的因素主要是平时成绩和小考成绩。
考试前,老师会根据平时的成绩暂定一个导流建议,考试后的最终建议将视考试成绩而定:
如果你考试不及格,没关系。 阴沟里的翻船不会让前8年的努力白费。 分流建议将保持不变,不会降低。
恭喜你通过等级测试,展现你的风采,但别高兴得太早。 如果学校认为你是在临时抱佛脚踩狗屎运,考试成绩高于真实水平,不给你向上导流的建议还是可以的。
这种分诊制度看似合理,结合平时的观察和考试结果,不会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就否定了孩子们8年的努力; 他们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侥幸)而改写过去8年基础薄弱的记录。
那么,在这种看似公平的制度下,孩子真的能得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导流建议吗?
2020年末,一部反映荷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纪录片《》引起社会热议。 在荷兰,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正在加剧。
从荷兰的国家角度来看:
父母上过大学(包括应用技术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孩子68%可以上大学;
而如果父母只上过职业学校,那么只有20%的孩子能上大学。
这画风还真是有点拼爸妈的意思。
您可能认为这不足为奇。
龙生龙凤,老鼠生会打洞的宝宝。
然而,现实远比简单的“基因传承,适者生存”复杂得多。
近年来,荷兰学校的分流建议更多地高估了高文凭家庭的孩子,高低文凭家庭分流建议的差距比2009年增加了两倍。
你不能说过去20年不平等的扩大是由于某种基因突变,让富人生出有资格碾压穷人的孩子。
学校推荐与统考水平差距趋势图
标杆型是mbo4职业教育的最高级别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高学历家庭的孩子(最高三行)被高估的程度更高,而父母职业教育及以下家庭的孩子(最低三行)被低估的程度更高。
那么,是什么社会变化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激增呢?
你个混蛋,我有空
全球刮起的鸡娃风,荷兰并没有巧妙避开。
一方面,中产阶级家长为孩子的“高等教育”绞尽脑汁。
他们费尽心思才把孩子送进了“海淀六小强”的明星小学。 这些明星小学大多位于大城市,入学率高达60%-70%(远高于23%的平均水平)。
他们不仅要求学区房,还需要筛选父母的学历和家庭背景,但即使所有条件都具备,你早点报名,往往也很难找到。 (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萌木。)
此外,影子教育培训机构也在中产家长的“青睐”下悄然兴起。
据估计,2017年有7400万欧元流入各类培训机构,1/4的孩子在中小学期间参加了课外辅导和考前培训(),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
另一方面,中下阶层的父母不仅不允许孩子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飞得更远,还常常成为孩子学习的绊脚石。
(10 岁)与妈妈和继父住在一起。 因为他是移民,家里没有荷兰语环境,所以他的荷兰语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妈妈和继父每天忙于工作,闲暇时间被各种复杂的家庭聚会占据。
当他的父母出去参加聚会时,他最开心,而他独自在家学习荷兰语,享受片刻的宁静。
纪录片《》采访:
当家人前往婚礼时荷兰预科申请条件,宴会终于可以开始了(自学)
目前老师给的分流建议是普通中学。 以他的资历和努力,如果生在一个更重视教育的中产家庭,考上大学预中应该没有问题。
可以说,鸡宝宝的家庭都是大同小异,非鸡的家庭各有各的不羁。
如果说荷兰早年的“12岁终身制”分配制度能够公平地选拔人才、因材施教,那是因为当时还不流行鸡宝宝。 因此,孩子的表现更能真实地反映孩子自身的能力。
然而,中国丰富的鸡宝宝经验告诉我们:“鸡宝宝”在孩子上小学时可以“立竿见影”,但到了初二之后,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工牛蛙”开始落后。
在“鸡娃风”来袭的背景下,依然将分流年龄定在12岁,让那些仍有做鸡优势的“人造牛娃”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那些有潜力但有尚未开明的“天生牛娃”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系统可能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因此,分流不宜过早。
12岁真的能显老吗?
从理论上讲,那些在初中开始就因为父母的无能而被低估的孩子,在生活中还是有逆袭的可能的。
然而,现实与理论上,一个是赵飞燕,一个是杨玉环。
莱拉(化名)是一名高中生。 升上初中时,老师给她的是中专最低年级(vmbo-b/k),可见她是名副其实的小学“学生”。
进入初中后,莱拉开始发奋。 她的生活突然改变了。 初二转学到普通中学,初三又因为成绩优异再次转入大学预科学校。
像Lyra一样,初中初分诊时能力被低估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特点:女生、内向、移民、低收入家庭、父母学历低。
但是,像她这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教育班逆袭的案例却少之又少。
荷兰教育层次流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