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21:59作者:佚名
第23届考研即将到来,不少24名考研生已经加入了“考研大军”。 年复一年,考研考生人数持续高速增长。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硕士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377万人,2022年报考人数达到457万人。
综合评估近年报考增速,预计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将突破500万人。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持续走高,疫情环境持续恶化影响生产和生活。 因此,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考研,以增强个人的社会竞争力。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 在职研究生是在职人员的一个主要目标。 它有多有价值? 能否作为“学历的敲门砖”? 如今,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抱有偏见吗?
提供晋升的踏脚石,
还提供就业前“冷静期”
研究生扩招计划的持续,导致全国研究生学历比例扩大,间接造成研究生学历贬值。 2017年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13万人。 到2020年,硕士研究生规模将扩大至近18万人。 其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呈上升趋势;
而早在2017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数量就持续上升。 总体而言,在职学生“提升学历促升职加薪”的想法在过去20年里长期存在。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统筹管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通知》,明确两种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同等效力。 通知强调,各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学生特点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一质量。 这无疑为更多怀揣考研梦想的在职者提供了强烈信号。 这一政策也间接带动了近六年来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持续增长。
此外,疫情之下第二学位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本科生就业环境也不容乐观。 许多没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大学生宁愿继续学业,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此时,读研获得更多“就业转型机会”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长期沉浸在学校氛围中,学习和考试的能力无疑是学生应对社会的首要任务。 法宝。
不过,随着考研报考人数日益增多第二学位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为了优化生源质量,学校也加大了保送和免试指标。 考研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对于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
抓住机会比发现机会更难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项目。 据统计,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中,管理学招生单位数量最多,达到974个; 工科有695个招收单位,哲学招收单位最少,只有3个。总体来说,工薪阶层的研究生学习机会较多。
从学科专业来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提供非全日制培养模式的招生单位较多。 此外,会计、法律、教育等热门专业中,相关招生单位大多在100个以上,考研机会相同。 更多的。
“不是所有研究生”的社会偏见,
仍然存在?
学历往往是求职者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块“敲门砖”,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也让很多求职者很难找到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因学历原因受到歧视。
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为不同学历的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申请资格条件与岗位要求无关的不宜设置。 。 迄今为止,在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中,“全与无”的区别尚未体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同导师的教育培养方式。 除了“全日制学习”之外,两人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兼职”培养方式的弊端并不少见:由于在校时间有限,学校的一些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在职研究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 这直接导致他们错失了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分配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也采取了“延伸学制”的方法,这恰恰证明了社会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另外,从消除社会偏见的角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就业等环节大力宣传,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实现社会公平。 。
从社会认知和制度动向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但作为职场竞争乃至自我提升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及其受众仍然值得更多关注。 (图文来源于网络,因侵权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