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2 17:26作者:留学世界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大致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情感、态度等)变化。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表达和深化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前面所讲的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涉及线索,常常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
常见八种散文结构形式例析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则按“种→吃→议”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记事类散文和游记类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比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里许多文章便采用了“近→远”“东→西”“上→下”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移步换景”的表现技法。
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将入川观感分成几类写,分别写了对小吃的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等。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比如萧乾的《鼓声》,就分别写了小时候的拨浪鼓(欢乐)、商贩鼓(收破烂)、和尚道场鼓(葬别母亲)、欢庆解放鼓(新生)、农民分田地鼓(欢乐)等,鼓声串起的片段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及感悟。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比如余秋雨的《废墟》,就是按照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先后写了自己和别人对废墟的看法,认为应当保存废墟,中国需要废墟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
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
明线,即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雷雨前》等。
环扣式结构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另一件,各事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互相反复、强调。
“阳光散射式”结构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1.填空题。
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参考答案:人、事、物、景
2.简答题。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行踪线索,又有内部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圆合状态。请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结构。
答:
参考答案:①从外部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家门经过小径到荷塘,赏完荷塘月色之景又回到家里,依照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荷塘夏夜游,呈现圆形结构;②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
[典例](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题目: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答:
[解析]题干已明确围绕“老刘的‘太阳梦’”“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此题属于很明显的行文思路分析题。文章围绕“梦”而谈,前三段主要写老刘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老刘实现了“梦”——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这是再寻新“梦”。
[参考答案]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②“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行文思路分析题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明考型),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情感、态度等)变化(暗考型)。
步骤二: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每读一段,都要概括出段意,这样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情感、态度等)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情感、态度等)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情感词)”。
步骤三: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1.(2015·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童年随之而去(节选)》](6分)
[品思路]本题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谈心理变化,作答时可以先整体认知文章的结构思路,然后捕捉“我”心理变化的词语或句子。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品答案]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第一阶段,2分)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第二阶段,2分)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第三阶段,2分)
2.(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往事(二)》](4分)
[品思路]“我”回忆往事,是在同“父亲”对话中抒发对人生理想的热爱与追求的。在父女的对话过程中,“我想看守灯塔去”“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这些句子很明显地表露出了“我”的感情变化。解答时,选用适当的表现感情发展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品答案]紧张、期待(2分)→兴奋憧憬、坚定执着(1分)→失望无奈(1分)
文章分享结束,2012重庆高考语文和散文行文思路分析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