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6 10:48作者:留学世界
第二讲:缩用模型,删繁就简出亮点
建思维之模多年来,你的目光,一定在茫茫书海中寻寻觅觅:有没有一篇美文,浓缩了写作最最核心的写法?有没有一篇美文,通透之后,可以打遍考场无敌手?你也许为此漫漫求索,已经孤灯清影下,“拈断数茎须”……
今天,老师告诉你,你的愿望即将实现!我们已经找到一篇美文,正如你所愿。她浓缩了写作最核心的写法,如能彻悟、变通,将打遍考场无敌手,让你的作文鹤立鸡群!
那年那月那鱼
文/付体昌
长这么大吃了很多鱼,各种美味吃遍却仍然有一种不满足感,是15年前那条鱼的滋味已经浸透了我的生命。
那天别人送了一条大鲤鱼,足足3公斤重,妈妈把它放在大铁盆里,倒满水还露出个脊背,妈妈说先养着,等爸爸回来炖了吃。我和弟妹盼着爸爸快点从镇上回来。
第二天大鱼有点蔫了,不像昨天那么活蹦乱跳了,用手摸也懒得动,那天我们给大鱼换了4次水,可它总是提不起精神。
第三天早晨弟弟跑过来说大鱼死了,我们今天能吃到妈妈做的红烧鲤鱼了,我们都很兴奋。妈妈把鱼杀了,洗得很干净,放在盘子里。我跟弟弟跑到村口等了三次爸爸,没看见爸爸的“大金鹿”。晚上看见鱼的身上撒满了盐。
第四天妈妈闻了闻鱼的味道,把鱼埋进了盐袋子里。
第五天妈妈让到镇上办事儿的邻居给爸爸捎了个信儿,说家里有事儿让他回来一趟。邻居回来说爸爸那里很忙,办公室前拿着棉花发票兑换柴油化肥的人排成长队。
第六天妈妈把鱼从盐袋子里拿出来,拍掉身上的盐巴从鱼嘴穿了根线挂在铁丝上,鱼肚子用小木棍撑开。妈妈说晒干了,就不坏了。
第七天夜里院子里“扑通”一声,起来一看是小狗跳起来想叼鱼,弄倒了顶铁丝的扁担。妈妈把鱼拿进了屋子。
第八天妈妈又把鱼挂在了外头,我们对鱼彻底失望了。
第九天村委会的人到我们家收缴集资提留款,末了不走想在我家蹭饭。妈妈让我悄悄地把那条鱼移到看不见的铁囤后头。
第十天晚上门外响起了爸爸“大金鹿”熟悉的铃铛声,我们三个一溜小跑去开门。弟弟喊着吃鱼喽。
一会,厨房传来激烈的争吵声。爸爸在训斥着妈妈,妈妈只低头往灶里添柴,眼角湿湿的。原来鱼已经坏了,里边生了好多小蛆。妈妈那天晚上一直在念叨,埋在盐里不应该坏得这么快呀,爸爸不做声了。
20多岁谈恋爱的时候,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友听时,她用城里人特有的傲慢说:“不就是一条烂鱼么……”我知道那时候她家里已经小康了。
后来我们分手了,我没有半点遗憾。我固执地认为不懂得这个故事的人没有资格谈论爱情。(有删改)
美文赏析九天里,母亲换各种方法一次次地存放鲤鱼,一条鲤鱼,竟被存放了十天。这是“重复”。如此“重复”,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沉的爱。
九天里,“我们”都一直眼巴巴地想吃鱼,可母亲一次次地变着法存放鱼。这是“对比”。如此“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爱。
倒数第二段简写女友的话,与母亲当年感情形成鲜明对比。如此“对比”,比较分优劣,比中见真意,使得父母的“爱情”得到了突出。
请看,此文如此精妙,使用的手法只有两种:重复和对比。
重复和对比,就是我们写文章最最核心的手法。二者的作用,都是强化和突出。母亲存放鲤鱼,第一天存放,就已经能够表达出对父亲的爱;可母亲竟然连续十天,不断想办法存放,那种对父亲的感情,就一次次地被强化。就如纸上的红点,不断被新的红点叠加,终于红色区域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鲜艳,给读者的眼球刺激越来越强。这就是“重复”的魔力。
“我们”少不更事,急于吃鱼;但母亲变换方法存放,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爱。特别是女友的话,透露出对那种传统老爱情的不屑一顾,与母亲形成鲜明对比。就如两张纸,一红一黑,并列到一起,在比较中,红的更红,而黑的更黑,让人印象深刻;就如两个人,一个老实,一个世故,放在一起看,在比较中,老实人显得更加老实,而世故的人显得更加世故。
事件例证主题,重复突出主题,对比强化主题,即此文模型核心。
善用重复和对比,写遍考场无敌手!
作锦绣之文上文,为强化情感、突出主题,不厌其烦地写了九次“重复”。
我们借用其思维模型,完全可以因文制宜,缩减“重复”的次数。虽然“重复”的次数缩减了,但其“强化”主题的功能仍在。
上面美文,在结尾处使用了对比。我们可以灵巧变通,将“对比”置于文章开头。
请看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此题如果从蝴蝶的角度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化用《那年那月那鱼》的思维模型,我们可做如下构思:
事件例证主题:选定一个人,他钟爱自己的手艺,更坚守手艺人的底线。为对抗时下的喧嚣和浮躁,他一次次地改换门店位置。
这样,“为对抗时下的喧嚣和浮躁”,对应试题材料中的“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改换门店位置”,则对应试题材料中的“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重复突出主题:写他“一次次地改换门店位置”,则可突出其坚守淡静情怀。
对比强化主题:在结尾处,可略写其他同行沉浸在时下的喧嚣和浮躁里,以与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
再如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黑白胶片的时代与数码技术的时代”材料,可做如下构思:可以选定一个人物,比如一个老人,对黑白照片情有独钟,一次次地翻看积累的黑白照片,却对孙子的数码照片看不上眼。
如此,“老人对黑白照片情有独钟”对应试题材料第一则核心;“一次次地翻看积累的黑白照片”彰显立意;“一次次”的重复,可以突出立意;“对孙子的数码照片看不上眼”,使用对比,既简单关联了试题材料第二则,又能使立意在对比中得到突出。
佳作示范箍桶匠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直到一天,宝马汽车惊动了古镇的寂静,高跟鞋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巨石投入了湖心。一个箍桶竟这样值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匠们再无心静静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热闹街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曾经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为啥搬走,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
过了些天,老人又将铺子往里迁了迁。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
过了两个月,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远离了明亮的喧嚣,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
秋风渐起的时候,我还得走更远的路,才能到老人的铺子里。铺子简陋,但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
春芽渐起的时候,老人的铺子又远了,这回到了山的一角。老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我告诉老人,街面上的他的同行,因为争买家,互相倾轧,明争暗斗,往日的欢笑一去不返。
老人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淡然地说:“我这儿,心静,就少了烦心事……”悠然自得。
佳作简评此文,化用了《那年那月那鱼》“重复对比”思维模型。
为了抗拒金钱带来的躁动,箍桶匠一次次地转移店面,一直到了山脚下。箍桶匠转移店面,总计转移了五次。比较上面美文,虽有“重复”次数的缩减,但五次“重复”,依然大大强化了主人公坚守淡静的情怀。
再有,第二段内容与下面几段内容形成了“对比”——其他匠人被金钱扰动,老人却能淡然处之。在“对比”中,老人的淡静情怀得到了凸显。
“为了抗拒金钱带来的躁动”,对应试题材料中的“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箍桶匠一次次地转移店面”,就是一次次的“重复”,则能对应试题材料中的“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一次次”转移店面,则能使主人公的坚守得到突出。
(提示:如果喜欢,可关注头条号“建模作文”;更可以转发,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关于2013江苏高考作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