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9 09:29作者:留学世界
1.什么叫哲学?“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2.什么叫哲学史?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3.哲学史三个目的:明变求因评判
4.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东:中国印度
西:希腊犹太
5.中国哲学史的三个时代。
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
(乙)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印度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
6.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
7.真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为怀疑所毁;而能被怀疑所毁的东西,决不会真有价值。
8.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
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要维持世间的平衡勿因自私和贪念获取太多的身外之物
10.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还以为全是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
11.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
12.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13.自然(自:自己如:如此)只是自己如此。道(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无:虚空,无形、无声;整个的不可分断,却又无所不在;一切万有若没有他,便没有用处。
14.名是知识的利器,老子是主张绝圣弃智的,故主张废名。
15.无为:老子对于社会政治有两种学说:一是毁坏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张极端放任无为的政策。
16.老子的“天道”,就是西洋哲学的自然法(LawofNature或译“性法”非)。
17.老子的人生哲学,还有一个重要观念,叫做“不争主义”。
18.要懂得孔子的学说,必须先懂得孔子的时代,是一个“邪说横行,处士横议”的时代。
那时代的反动大约有三种
第一,极端的破坏派。老子的学说,便是这一派,邓析的反对政府,也属于这一派。
第二,极端的厌世派。还有些人看见时势那样腐败,便灰心绝望,隐世埋名,宁愿做极下等的生活,不肯干预世事。
第三,积极的救世派。孔子对于以上两派,都不赞成。他对于那几个辟世的隐者,虽很原谅他们的志趣,终不赞成他们的行为。
19.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去栖栖皇皇的奔走,要想把无道变成有道。懂得这一层,方才可懂得孔子的学说。
20.墨子攻击儒家的坏处,约有四端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
2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墨子的“兼爱”论。
22.儒墨两家根本上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
23.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
24.杨朱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他的无名主义。杨朱的人生哲学只是一种极端的“为我主义”。不求久生不死,也不求速死,只是“从心而动,任性而游”。这是杨朱的“自然主义”。
25.无名论的应用有两种趋势:一是把一切名器礼文都看作人造的虚文。一是只认个人的重要,轻视人伦的关系,故趋于个人主义。
26.杨朱的为我主义,并不是损人利己。他一面贵“存我”,一面又贱“侵物”;一面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一面又说:“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只要“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这是杨朱的根本学说。
27.痛苦的时势,生命财产朝不保夕,自然会生出两种反动:一种是极端苦心孤行的救世家,像墨子、耶稣一流人;一种就是极端悲观的厌世家,像杨朱一流人了。
28.墨学的两派:一是宗教的墨学,一是科学——哲学的墨学。
29.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因为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
30.天下的是非,本来不是永远不变的。世上无不变之事物,也无不变之是非。
31.《中庸》的至高目的,是要充分发达个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与“天地参”。
32.儒家到了《大学》《中庸》时代,已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那些最早的儒家只注重实际的伦理和政治,只注重礼乐仪节,不讲究心理的内观。
33.大凡论是非善恶,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从“居心”一方面(Attitude;Motive)立论,一种是从“效果”一方面(Effects;Consequences)立论。
34.《中庸》的人生哲学只是要人喜怒哀乐皆无过无不及。譬如饮食,只是要学那“知味”的人适可而止,不当吃坏肚子,也不当打饿肚子。
35.孟子的性善论,不但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并且大有影响于他的教育哲学。
他的教育学说有三大要点
自动的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主张被动的和逼迫的教育,只主张各人自动的教育。
养性的人性既本来是善的,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达。
养性的人性既本来是善的,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达。
36.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
37.荀子学问很博,曾研究同时诸家的学说。因为他这样博学,所以他的学说能在儒家中别开生面,独创一种很激烈的学派。
38.荀子论天,极力推开天道,注重人治。荀子论性,也极力压倒天性,注重人为。荀子的教育学说以为学问须要变化气质,增益身心。不能如此,不足为学。
39.凡有知之物,不能尽去主观的私见,不能不用一已的小聪明,故动静定不能不离于理。
40.从纯粹儒家的名学一变遂成纯粹的法治主义。这是中国法理学史的一大进步。
41.因为科学与哲学发达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一种信仰知识的精神:以为真理是可知的,是非是可辩的,利害嫌疑治乱都是可以知识解决的。
42.狭义的功用主义。庄子的怀疑主义出世之后,哲学界又生出两种反动:一是功用主义,一是一尊主义。
43.中古哲学史起于汉初,终于北宋初期,约自西历前200,到纪元1000年。
44.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
45.秦学与齐学同是复合学派,同用自然主义的思想作中心,而其中颇有根本的不同。
46.儒家的特别色彩就是想得君行道,想治理国家。道家哲学,它是顺从自然主义的、唯理主义的和宿命论的。
47.汉代儒教运动最大的成就在教育领域。在学习研究古代经籍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全国性的教育和考试制度。
48.理学起来,指斥禅学为“心学”,这就是说,禅学太主观了,缺乏客观的是非真伪的标准。
49.清代的思想史,四个大趋势:1.实用主义。2.反玄学的运动。3.考证的精神。4.历史的研究。
50.玄学有两个方向:一是先天象数之学;二是心性之学,故反玄学的运动也有两个方面。
51.清代的思想史,约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顺治、康熙两朝(1640~1730)第二期乾隆、嘉庆两朝(1730~1820)第三期道光以后(1820~1910)
52.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53.人性有三大部分:欲,情,知。三者之中,知最重要。
54.性即是血气心知,其中有欲,有情,有知觉;因为有情有欲,故有生养之道,故有事业,有道德。心知的作用,使人不惑于所行,不糊涂做去,便是美德;使行为归于至当,便是理。道德不在情欲之外,理即在事为之中。
悠悠宇宙,将无穷极,
愿吾朋友勿草草人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