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5 19:02作者:留学世界
(是不是第一不是特别确定,反正这三位是天津三大高校,天津大学是1951年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合并的)。
?当时流传一个组合名号:南震旦,北津沽。丝毫不比乔峰和慕容复的名号小。可是这么响的名号为什么没了。
要想知道怎么没的,先看看是怎么来的。
1921在天津创办了教会大学天津农工商大学,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嫌农不好听,索性去掉变为天津工商大学,这个时候还是大清?。
过了几年国民政府成立了,报批啊得,没达到大学的三院九系标准不批,只能叫工商学院,默默发展到1948年,真能忍,哪像现在的大学年年改名字。三院七系,报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上面问问能批不,抗战都胜利三年了,一高兴就准了。私立津沽大学。这下厉害了,当时全校师生绝对不比申奥成功的喜悦差多少。
四十年代,在教育界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誉,此时是天津之首,当时的人才师资跟美国康奈尔大学不相上下,为巅峰时刻。
?1951年,私立改为公立,还拥有了师范学院(原来是文学院),实力已经很牛逼了,此时3院十三系。津沽大学在历史、水利、建筑、财经、外文、哲学、美学方面具备当时最高水平。
1952,院系调整,津沽大学工学院给天大,财经学院给南开,师范学院改独立为天津师范大学,后来改为河北大学,之后迁往保定,此时还一直是在河北仅次于天大南开的地位,因为天津都是河北的。后来发展如何大家都知道了。其中为什么要把最强的津沽拆了,因为和震旦一样都是那种(不知道懂不懂)大学。
?看看当时的校风:这是当时工商学院时期,侯仁之写给毕业生的话。
在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似乎不成问题,但是人生的究竟,当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深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饥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结果,却愈发使他觉得自己工作之可贵、可爱,可以寄托性命,这就是所谓献身,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一个青年能在三十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诸君就要离开学校了,职业也许是诸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职业不过是求生的手段,而生活的重心却要在事业上奠立。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定的献身。
把上面的话同时分享给大学毕业生们。
若喷请轻喷。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