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8 23:25作者:留学世界
广义上的家畜是指驯化的动物,包括各种畜禽,还包括家蚕、蜂、家鱼等。狭义的家畜是指驯化的哺乳动物,一般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猪、狗。
旧石器时代,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先民很难产生驯养动物的意识,随着生产性经济的发展,狩猎采集经济成为辅助性经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剩余产生之后,家畜驯养才开始发展起来。可以说家畜饲养与私有制和人类的定居生活密切相关,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定居生活
一、家畜的起源
在我国,家畜的起源当在农业起源之后。在距今约10500-9700年的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有鸡、鹤、狼、狗、猪、鹿等,狗和猪可能是家畜,其他都是野生动物。
六畜
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家畜饲养已经发展起来,如大地湾文化时期,在白家村出土的12种动物骨骼中,猪、水牛、狗、鸡都是家养动物,猪最多。当时家猪的饲养规模较大,仅次于家猪的是水牛,从骨骼的尺寸、形状上看,与野生水牛有明显区别,当是家养水牛。
《史记·夏本纪》中有“豢龙氏”、“御龙氏”的记载,《周礼》中有“服不氏掌教扰猛兽”的记载,《淮南子》亦有“拘兽以为畜”等说,这些都反映了动物的驯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鸡、狗、猪、羊等动物已被驯化成家畜家禽,成为史前时期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二、考古学实证
武安磁山遗址发现鸡骨较多,狗和猪的骨骼亦有发现,经鉴定,狗和猪已是家畜,并确认磁山鸡是中国目前最早被饲养的家鸡。
磁山遗址
凌家滩文化猪
舞阳贾湖遗址、北辛庄遗址,都发现鸡骨,应当都是家禽。
皂市下层文化的石门皂市遗址、胡家屋场遗址都有家猪遗存,胡家屋场有许多反映肉食来源的动物遗骸,年代越早数量越多,经鉴定有水牛、羊、猪、鹿、鼠等陆生动物和鱼、螺等水生动物,牛、羊、猪可能是人工饲养的,其余皆为狩猎和捕捞对象。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常见以大量的猪作为献祭用牲或陪葬生灵,饲养业的规模变大,饲养水平进步。
陶猪
牛骨在黄河流域的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中都有发现。磁山是小型黄牛,贾湖遗址是黄牛和水牛,都不能肯定是家畜,但肯定处于半驯化阶段。在彭头山遗址、皂市下层遗址、胡家屋场、城背溪遗址等地,都发现水牛骨。在当时,黄河流域可能以饲养黄牛为主,华南地区则基本上都是水牛。
磁山遗址出土狗骨较多,还有较完整的狗骨架,狗骨体形不大,当是已被驯化成家畜。在裴李岗文化中,也发现狗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流域,狗成为主要的饲养对象,饲养的规模较大,技术有所进步,常见用狗陪葬的墓葬。
裴李岗遗址发现羊骨和陶塑羊头,元君庙遗址的灰坑里出土羊骨,皂市下层文化的皂市遗址、胡家屋场等出羊骨,但目前学术界不认为它们是家畜。
三、家畜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末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组成部分,主要的家畜有鸡、狗、猪、牛(黄牛、水牛和西藏地区的家牦牛)、羊(绵羊和山羊),六畜除马外,都已出现,有些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
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家庭饲养业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家畜有猪、狗、水牛和鸡,猪和鸡是主要的肉食来源,水牛用来耕田,以从事渔猎和采集等辅助经济部门。
关于家畜厕奴,家畜的起源与驯化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