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0 17:14作者:留学世界
全文共7920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哪位是专家?这个小伙子是专家?”一位老师用眼神找了一圈,仿佛刚看到孟繁飞的样子,故意拉长调子哦了一声说,“跟我儿子差不多大。”
现场气氛瞬间冷了下来,孟繁飞尴尬极了。
文|陈文卿
编辑|裴羿南
东北边境城市。22岁的尹葆祺站在讲台上,高一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还没正式开始,他就蒙圈了——
他在热场时发现学生似乎不会拼读单词。为了证实这个想法,他直接发问:
“完全没学过音标的,请举手。”教室里十几只手举了起来。原来初中老师没教音标,尹葆祺心里有点沉。
“认识一些音标,能试着拼(读)一下的,举手。”又是十几只手犹豫着竖起来。
“根据音标,基本可以自己读单词的,举手。”大约还是十几只手。
老教师给尹葆祺打的那些预防针在这一刻全然失效,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尹葆祺的一腔热情被憋在胸口,不上不下,堵得慌;新教案也写不出来——面对这样的英语底子,之前准备的教案显然用不上了。
他所在的学校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但英语教学注重“拿分”,学生通过机械背诵与记忆,就有办法拿高分,“就像你把香蕉剥好了,他们吃一口就行,不问出处”。
这是2011年发生的事,初出茅庐的尹葆祺倍感受挫,教学压力陡增——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却无暇深思,每6-8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学习的教学进度不等人。
22岁的生活就像一辆刚上路的新车,刚启动就熄火了。你除了捶打方向盘后继续启动,还能怎么办?
偷偷教音标的老师“如果你在英语作文里看到过汉语拼音,那就没什么还能打击到你的了。”尹葆祺决定向传统教学方式妥协。事实上,他的原话是“屈服”。
应试教学下的成绩提升的确明显。在这里,没人遮掩学习英语的功利目的。
尹葆祺观察到,理科班的自习课上,几乎无人掏出英语资料;绝大部分同学连英文字典、英语语法等基础工具书都没有。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苦口婆心地劝家长“必须重视起来”。
“他们不是没钱买,是不买。零花钱宁可买零食喝奶茶,也不买工具书。”
学生和家长只盯着分数。在他们眼里,能听懂英语、或与外国人交流,对高考的帮助不大——自2015年起,黑龙江省普通高考外语的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仅作为录取参考。
工作的前八年,尹葆祺在有限的空间里折腾着,试图捅破“哑巴英语”的局面——先利用晨读,花半个月时间把国际音标教一遍;然后是在自习课上“讨10分钟”,承诺说完就走。他在十分钟里可以教几个词汇、或几个短语、或一个语法知识,外加展示几道高考题或模拟题。
▲2012年,刚刚走上讲台的尹葆祺。
年轻老师的激情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消磨殆尽,反复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所有的参照物都指向“他不对”。
尹葆祺忍不住想:我是不是照他们差很多?
他们是指教龄长的老教师。在当地,年轻教师的数量很少,“待遇差,不爱来;这里又冷又远,原有的年轻老师也慢慢考到南方城市去了……”尹葆祺没得选,他需要就近照顾家人。
真正获得答案是在2019年8月。
这座边境城市组织100余名英语老师参加新东方的“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公益培训,尹葆祺就在其中,为期4天的课程中,他抢坐在阶梯教室前两排,频繁举手互动;别人举手机拍课件内容,他全都手抄在本子上——这是他工作九年来第一次参加的大型培训,更重要的,是他曾经的教学思路在这场培训中得到了印证——
“我发现我的解题思路确实比别人好。”尹葆祺顿了顿又自语,“我还是可以的。”
一位新东方老师侧重于教学方法,一位侧重于解题方法和写作。尹葆祺越听越兴奋,封闭多年的感官被重新打开,自信与热情归位。“就像一辆开了九年、十年的车,本来都要换掉了,现在又上路了。”
他甚至想,再过些年,如果能以讲师身份去为其他老师做培训,“真挺有意义的”。
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存在多年,均衡并非朝夕之事,需分阶段逐步解决。直到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提案仍聚焦城乡教育均衡。
俞敏洪的切入点是“老师”。他多次提到乡村教育的重点在教师,“培训好一个老师,就能带好一班学生,继而带动一片地区的教育。”
但在真相面前,人们的想象力总是显得匮乏。
2019年11月底,俞敏洪应邀前往西北地区考察,到一所乡村小学发现教室里的孩子小手冰凉。校长笑容窘迫——电暖气太贵,电费更是付不起,俞敏洪当场捐资,把设备和电费都解决了。与教师座谈时,俞又问老师们需要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最需要培训的机会。县领导听到后立刻补上一句:全县老师都需要(培训)。
新东方对欠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师进行义务培训始于2004年。直到2008年,民盟中央的加入,公益活动才被正式命名为“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十余年间,烛光点亮全国100多个地区,对3万余名乡村教师进行了全科教学培训,上百万农村孩子因此受益。
然而,不是所有帮助,都受到了欢迎。
不受欢迎的老师2014年,坐标依旧东北。孟繁飞在一场英语教学交流座谈会上如坐针毡。
当时他才28岁,是新东方雅思名师,风趣幽默,在当地做了几场英语学习讲座,颇受学生喜欢,因此受邀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分享给当地英语老师。在座谈会上,孟繁飞被介绍为“教学专家”。
“哪位是专家?这个小伙子是专家?”一位老师用眼神找了一圈,仿佛刚看到孟繁飞的样子,故意拉长调子哦了一声说,“跟我儿子差不多大。”
现场气氛瞬间冷了下来,孟繁飞尴尬极了。
在座约一半的老师在四十岁以上,另一半也在三十岁左右——和尹葆祺说的情况类似,东北小县城留不住年轻教师。现场有老师话带讽刺:“小孟老师讲得可好了~~学生都不愿意听我讲课了,一听就说我发音不对。那您别走了,再留下来多上几天课呗~~”
最终,这场不受欢迎的座谈会草草收场。
明明是无偿提供帮助、分享教学方法,结果却不受待见。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只用了几节课的时间,就摧毁了他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伟岸形象。”孟繁飞想了很久才明白,“支教其实是件非常残忍的事情。”支教老师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他自己的老师。
想通后的孟繁飞把做公益的视角从学生转到了老师身上。2019年,他加入“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在9个支教目的地中,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一座东北边境城市,对当地小学英语老师进行公益培训。
“部分教师缺乏英语专业学历背景,英语基本功不过关,英语发音不标准。”这份简单的区域农村英语教师侧写,出自2018年开展的新时代黑龙江省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面对这些问题,孟繁飞是有准备的。备课前,他买来当地的英语教材进行研究;他决定现场纠正老师的发音误区——错误的发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单词记忆。
约150人的阶梯教室被坐满。下面坐着教龄十几、二十多年的老师,你能从笔记里看出他们的认真,也能从笔记里看到他们毫无所觉的错误语法和错误拼写;第二天的课堂上还能看到一些小学生的面孔,那都是当地老师的孩子——这么好的课堂不听可惜了。
下课后,老师们从阶梯上涌下来,挤到孟繁飞周围交流、提问。各种问题都有,但不难回答,除了那个把though和through都弄混了的问题让他愣了神。
▲孟繁飞在为乡村教师上发音课。
培训课堂上,仅仅是地道的英式英语发音就让当地老师止不住地钦佩。“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诙谐风趣”是很常见的评价语。新鲜又生动的教学方式让习惯了刻板教学的老师们陷入反思——差距太明显了。
“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龙活虎,知识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这是“老师”对“老师”的评价。有着20年教龄的当地老师“服了”80后教师:“老师讲的题型我们都做过,但之前只停留在方法技巧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另外,他讲的东西很实用,对于提高解题速度帮助很大。”
3天的培训后,孟繁飞的手机里热闹极了。他与145位当地英语老师互加微信,把课堂延续了下去。
这里没有英语课2018年,俞敏洪在两会的小组发言中提出:“中国城乡教育和东部西部地区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对这个趋势的判断表示不解和怀疑。
总有一些真相没有抵达人们眼底。
2017年,昂格大学毕业,他想回老家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的村校当英语老师,让孩子们通过另一门语言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全镇的小学均未开设英语课,昂格只能教数学和语文。
当地小升初英语考试,孩子们答题全靠“蒙”。
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马强在2013年的一次调研中指出,青海省青南地区师资缺口大,教学点分散,有些乡镇村小由于无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呈停滞状态。
青南地区的英语教育表现出很大的独特性和区域性。“对藏族学生来说,既要巩固发展自身语言文化,还要学习汉语文化,再加上英语学习,这三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并要达到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其压力可想而知。”马强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改变现有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的文化意识。
2020年3月,北京新东方公益基金会针对青海、甘肃、宁夏等全国20个省份的500所乡村小学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学科师生比均值为1:227,有的学校甚至达到1:2400。
这是“烛光”也无法抵达的地方。发达地区不断加速的教育发展,让区域间教学差距被急速拉大。2016年6月,新东方尝试用互联网技术,为贫困地区的中学输入教学内容,开展师资培训,拓展支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边界。
2017年10月,新东方通过网络向贵州某县城接入高考学习系统——新东方的高考老师在屏幕的另一端为他们讲课。这是一个本科录取总人数不超过40人的县城。其中,考上一本6人,二本和三本共28人。
次年高考,该县的一本录取人数达到60人,考取二本和三本的总人数为308人。“太牛了!”俞敏洪自己都忍不住低呼。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真正改变了农村孩子的命运。
2019年,新东方“双师课堂”落地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寄宿中心小学。昂格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所学校招聘英语辅导老师的信息,立刻奔赴200公里,成为这所学校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英语老师。
临聘老师的身份并没有影响昂格的教学热情。
一堂英语双师课,需要由辅导老师昂格和新东方的远程老师共同完成。昂格负责管理课堂,把老师讲过的单词和句子抄在黑板上,每当远程老师提出问题,昂格便举起麦克风让孩子们回答。课后,昂格负责批改作业、每周的单元测试卷,监督学生完成对话练习,并把有代表性的作业、试卷和对话视频上传到群里,便于远程老师随时了解学习效果。
直播课在三到六年级同步展开,每个年级每周2节课。由于所有学生都是零基础,上半学期统一学习三年级课程,从26个英文字母学起;下半学期,每个年级独立上课,开始区分教材和难度。
▲昂格配合北京新东方老师,撑起了全校四个年级的英语课。
课堂上,昂格会跟小学生一起跟读、做笔记,从最基础的语法、发音开始,重新巩固英语底子。直播课结束后,他再把课程视频保存下来,揣摩、总结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课上应用——为了帮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每个年级每周额外加了3到4节英语课,由昂格独立上课。
昂格加了所有授课老师的微信,经常与他们切磋讨论。他把双师课视为“宝库”。
从某种意义上说,昂格与他的学生起点一样——无论是教与学,都是第一次接触英语。但昂格老师需要“抢跑”:每周五,他与远程老师一起线上备课,提前了解全校四个年级一周英语课的知识点。
在“双师课堂”,昂格偷师了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安排课堂顺序、如何通过游戏练习单词的音、形、义,如何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当他把这些答案运用到自己的独立课堂时,教室里笑语不断。
昂格本不是个絮叨的人,最爱叮嘱学生的话是:“这么宝贵的资源,一定要珍惜。”学生们便交出越来越多的高分卷子,无声回报屏幕内外的老师们。
少年昂格的梦想是出国留学,他一度将微信的地区设置成“英国伦敦”。成为英语老师一年后,昂格的梦想改了,他想帮助他的学生去留学,因为“这是我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教室里炸了锅”海拔4500米的称文镇“双师课堂”还留住了一个原本要辍学的孩子——香巴。
香巴姊妹八个,他和两个姐弟都在昂格所在的学校读书,但家离学校有100多公里。三年前,为了上学方便,全家搬到了离县城15公里的镇上,父母则为一家牧场打工。
香巴平时住校,只有节假日回家。回家后需要帮父亲放牛,帮母亲挤牛奶、捡牛粪、做酥油,照看弟弟妹妹。酥油大部分要上交,两大麻袋干牛粪只能卖十几块钱。一个月下来,全家收入不到2000元。
课堂上的香巴眼睛里没有了光彩,他不知道老师讲的东西,和放牛、捡牛粪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未来如同那片牧场,无边无际的重复着,让人一眼望穿。
2019年寒假开学后的一个周一,香巴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留着泪不肯下来——他不想上学了。最后是校长和老师好说歹说把他劝进了学校。
最终把香巴留下来的是“双师课堂”,而且,这个从不举手的人开始大声回答问题了。
孩子们在英语双师课上是最疯的。每次上课,教室里就像炸了锅,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原来老师可以这么温柔、有趣,原来可以和北京的老师“隔空”对话,原来上课还可以做游戏、猜谜语、看动画,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香巴很兴奋。
昂格为了鼓励他继续读书,任命香巴为英语学习委员,由他负责管理设备、收发作业、试卷,组织早读、小组对话。
▲昂格(中)和香巴(左)
2019年12月开始,新东方外教加入双师课堂项目,外教直播课被定期带到全国20多个贫困县的乡村小学。有线下老师反馈:“孩子们兴奋极了,很多孩子不能全部听懂,但是很感兴趣。为了能跟外教对话,平时学习劲头更足了。”
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新东方通过双师公益课堂,将教育资源输送到全国103个贫困县的293所中小学,累积惠及2868名教师、11.7万人次中小学生。
后来,再放牛的时候,香巴会揣一本英语书,冲着牛群时不时喊几个单词。2020年8月,该校小升初考试成绩公布,香巴英语考了全班第三名。今年,初一在读的香巴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少年脑中的辍学念头再无踪影,曾经的放牛娃重新规划了自己未来:出去读书,然后回来当一名英语老师。
▲香巴(右一)现在的梦想是当一名英语老师。
在玉树州称多县,放牛是藏民重要的工作之一。
比香巴低两个年级的松曲家里养了20多头牦牛,这是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松曲的母亲和舅舅为了赶牛,每天5点出门、晚上7点才回。而需要念书的松曲和年迈的爷爷则被留在家里。
学校的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学习借回来的书也很快看完了,5年级的松曲周末常常跟爷爷一样,坐在屋里发呆。他喜欢踢足球,但在家都是一个人踢球——垒起一些石块,当作防守队员、当作球门,就这么一个人盘带着足球射门。玩了一阵后,松曲又坐着发呆。
邻居都陆续搬到称文镇上去了,但松曲一家离不开草场。每周一都需要沿着通天河向东行30多公里抵达学校,称赛段道路不好走,多盘山而建,受雪灾、塌方等自然灾害影响经常瘫痪。
但上学让松曲很开心,只有在学校他才能跟小伙伴一起踢球。松曲是称文镇寄宿中心小学足球队的门将,也是小队长。
知道他喜欢足球,于是谷田给他寄了一个,一起寄过去的还有巧克力。松曲把巧克力给全校师生都分了,每人两块,他自己留了3块——吃了一块,另两块带回家给爷爷和母亲尝了尝。
▲松曲收到了来自北京的足球和惦念。
每个人都说“谢谢松曲”,最后大家都知道松曲有个远方的大姐姐。
谷田是新东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也是松曲的“大朋友”。这种联接始于2019年10月,新东方启动了“我的大朋友——新东方乡村儿童一对一助学计划”。这是比较罕见的公益项目设计,“因为太难操作了。”谷田列举了立项初期被反复讨论的几个问题:与以前的公益项目相比,它的帮助是不是太“虚”了?它的效果如何评估?项目周期是不是太长了?
但当人们真切地想要给予帮助时,任何困难都不会比困苦本身更难。
一辈子的大朋友20多年前,俞敏洪为新东方提的第一句口号叫做:“让孩子走向世界,把世界带回中国”;后来又提了第二句口号:“做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那些年,新东方做的事被俞敏洪定义为“锦上添花”——帮助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变得更好。
后来,俞敏洪把更多精力放在“雪中送炭”上,帮助困苦的孩子,获得希望。“这比把一个孩子送到国外去,更牛。”公益让俞敏洪“上了瘾”,并视之为后半生的使命。他把“锦上添花”赚到的钱,投入到“雪中送炭”的项目中去,在新东方内部,他笑称这是“杀富济贫”。
他顺着这个思路构思了一个公益项目的雏形:让一个客户家庭认领一个农村孩子,可以见面,也可以不见面。
这大约是“我的大朋友”项目的前身。但真正的“大朋友”项目更聚焦于乡村孩子的精神陪伴。“对未来的世界来说,我们要做到是对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这涉及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未来走向。”俞敏洪记录下这个想法是在2018年。
2019年,新东方筛选出的“大朋友”与来自西部乡村地区的4-8年级的儿童一一结对。在项目手册中,“大朋友”被规定通过手机、儿童手表、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帮扶对象进行远程交流,并结合寒暑假支教、实地探访等,成为乡村孩子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孟繁飞就是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扎朵镇初一学生卓玛求增的“大朋友”。刚开始跟卓玛求增联络时,对方警惕性很强,竟然打出了好几个单词让孟繁飞朗读,试探这个自称“新东方英语老师”的人。慢慢熟稔后,卓玛求增活泼多了,对北京生活的好奇也主动表达了出来。
▲孟繁飞的结对小朋友卓玛求增(右二)
孟繁飞想给她寄一些书包、书本和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结果问了一圈物流发现,卓玛家是在快递无法送达的地方——在百度地图上,这也是一条程序无法规划出来的路线。最后经卓玛家人指点,孟繁飞通过当地的私人物流转寄才把包裹寄到。
收到礼物后,懂事的卓玛求增告诉孟繁飞:“老师,不要再给我这些东西了。”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救济、接济”型的公益项目——孩子们对物质的渴望远不如精神来得强烈。此后的日子里,卓玛求增时不时问他:“老师,你缺什么?我给你寄。”
谷田有次问松曲:你在干嘛。松曲回答说:(我)待着,姐姐。谷田大概能想到他的状态:安静、乖巧,却孤独。
谷田送了松曲电话手表后,每天4点半一放学,松曲就迫不及待地给谷田打电话,他喜欢跟姐姐聊天,有时候聊课本上讲到的圆明园、颐和园,问谷田离得远不远;有时候说到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聊着聊着就觉得北京和北京的姐姐都不太远。
为了不影响工作,谷田与松曲约定每周五或周末打电话,松曲在等待的时间里就写作业、看书,把想说的话都整理好——那些不会跟爷爷说、没机会跟妈妈说的话。
截至2020年11月,共有云南、四川、青海等10余个省市的800位乡村儿童与全国各地的新东方教师志愿者结对,成为陪伴彼此的朋友。俞敏洪要求结对老师有负责到底的态度:“即使离开新东方,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能放弃。”
移山真的有老师离开新东方之后,坚持要做一辈子的“大朋友”。她的“小朋友”是四川的一位小女孩,家人未经她同意,早早为她定下婚约。小女孩在聊天中向“大朋友”讲起了这件事,“大朋友”静静听完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后来再听小女孩聊起这件事时,据说婚约已经退了。结对老师颇受触动,对女孩的勇敢充满敬意。互相影响、互相治愈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800对结交的朋友中,这是该项目最妙的地方,你永远算不清谁是获益更多那个。
孟繁飞和俞敏洪一样,对公益“上了瘾”,他在一个又一个公益项目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内心充盈。
“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培训结束之后,尹葆祺照着新东方老师的建议,把教室里的“四面墙”全部利用起来,贴上范文、语法知识点、或经典题型,营造出抬头偶得的沉浸式学习氛围。现在,这四面墙正在被各科老师“争抢”。
在尹葆祺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努力考上了尹的大学母校,还有更多人选择了语言类专业就读。
一端连接着经济条件优渥的客户资源,另一端连接着不发达地区的师生资源,新东方能与最受关注的“未来继承者”深度沟通,而这些学生几乎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两端。
站在2020年,人们已经很难判断新东方在哪一端拥有更多的学生。随着5G技术的多场景应用,“5G课堂”或将推动教育公益更深远的变革。
在这场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战斗中,没有一个英雄可以拯救全场;阻隔着城市与乡村的起伏山岭,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大山,时间与世代堆叠起来的铁壁铜山,终究需要被移走。
27岁的新东方在历经20多年公益摸索后,终于发现“移山”才是对现在、对未来释放的最大善意与深意。
(专题)
好了,关于新东方王令和新东方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