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12:52作者:留学世界
浙江中医药大学(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
学校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投入使用。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共有滨文、富春两个校区,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设有18个二级学院(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32个;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博士研究生47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46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
浙江中医学院1953年6月,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办。
1955年10月,学校独立办学。
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
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
1960年4月,学校并入浙江医科大学,1963年11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1970年7月,再度被并入浙江医科大学,1974年9月,再次恢复独立设置浙江中医学院。
1978年,成为文革后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
198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浙江省中医院由浙江省卫生厅直属划归浙江中医学院,成为学校首家附属医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87年成为全国中医院校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的学校。
1996年下半年,学校向浙江省教委提出移址新建申请。
1997年初,浙江中医学院移址建校工程启动,校址位于钱塘江南岸。
1998年6月,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下半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于1999年底竣工。
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
2003年,首次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
2007年8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首个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李大鹏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浙江省属高校首位自主培养的院士。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4年1月,省政府批准将杭州医学院(滨江校区)置换给浙江中医药大学。4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5年4月,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9月,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年8月,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9月,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8年11月,与杭州医学院签订(滨江校区)校区移交协议。
2022年2月,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7月25日,发起成立长三角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
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受聘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和学校活态传承经典书院名誉院长。9月6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成立。12月10日,担任浙江省新医科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院系专业专业设置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2个。
附属医院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衢州中心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口腔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同德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绍兴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舟山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富阳第一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儿童医院
——
师资力量浙江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46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博士生导师209人,硕士生导师110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名中医”称号获得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
国医大师:葛琳仪、王永钧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范永升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王坤根、王永钧、连建伟、陈意、何嘉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忠、刘景根
浙江省特级专家:范永升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海同、温成平、杨洁红、何昱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方剑乔、范永升、万海同、温成平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国银、范祥、曹岗、汪仪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刘伯一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忠、开国银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方剑乔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范永升、范炳华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范永升、徐珊、吕圭源、万海同、方剑乔、吕宾、童培建、毛威、钱宇
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万海同
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开国银、杨洁红、何昱、何强、张烁、陈喆
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朱爱松
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曹岗、李松涛、马睿杰、阮善明、金红婷、刘伯一、单乐天
浙江省国医名师:葛琳仪、范永升、王坤根、陈意、连建伟、俞景茂、方剑乔、肖鲁伟、姚新苗、徐志瑛、蔡宛如、吴良村、宋康、范炳华、宣桂琪、楼丽华、裘昌林、潘智敏
浙江省名中医:葛琳仪、吴良村、盛玉凤、王会仍、沈景允、徐锡山、朱祥成、徐志瑛、徐素仙、周亨德、汤金土、陈意、周维顺、盛丽先、俞景茂、罗秀素、范永升、徐珊、连建伟、宣桂琪、潘子毅、楼丽华、潘智敏、裘昌林、范炳华、方剑乔、王坤根、何若苹、宋康、肖鲁伟、庞德湘、宣丽华、郭勇、程志清、蔡宛如、马红珍、施维群、姚新苗、万全庆、王真、史晓林、沈敏鹤、陈华、林咸明、钦丹萍、高祥福、黄平、黄琦、曹、毅、王晓鸣、马丽俐、吕立江、华江、汤军、沈一平、陈学奇、陈健、高宏、舒琦瑾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陈忠、万海同、吕圭源、方剑乔、李范珠、温成平、杨洁红、何昱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范永升、吕圭源、万海同、柴可夫、方剑乔、史晓林、温成平、李昌煜、李范珠、杨洁红、何昱、赵华军、郭清、夏道宗、王兴亚、刘伯一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赵华军、宋振远、王兴亚、刘伯一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陈忠、方剑乔、吕宾、童培建、万海同、毛威、许茂盛、林咸明、钱宇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团队(范永升,2008)
省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团队(范永升,2008)、针灸学科教学团队(陈华德,2008)、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如松,2008)、方剂学教学团队(连建伟,2009)、推拿学科教学团队(范炳华,2009)
学科建设重点学科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3个、B类6个。截至2018年5月,该校共有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
省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中西医结合
学位点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中药学、公共管理、生物与医药、药学
教学建设截至2023年3月,学校11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2001年获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中医骨伤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金匮要略》、《方剂学》、《推拿手法学》、《中医伤科学》
浙江省重点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听力学与仿真耳实验教学中心、听力与言语康复实验教学中心、机能中心、医学信息技术中心、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荣誉2022年2月,入选第二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入围名单,并进行公示。
科研机构截至2023年3月,学校建有血液病、免疫风湿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以及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5个。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基地、免疫风湿病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风湿病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风湿脏痹证治研究室、骨痹研究室、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研究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药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药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骨关节疾病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消化道疾病病理生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道地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医内科临床创新团队、现代中药制剂及其重点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研究创新团队、针灸医学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子医学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气污染与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药食植物活性成分与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日本脑部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数字诊疗及装备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
浙江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至2020年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奖项
项目
第一作者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
范永升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
吕圭源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蚕砂提取物研制中药Ⅱ类新药生血宁片
魏克民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技术
李大鹏
参考文献: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7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含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超星电子书、读秀、WebofScience(SCIE)、JCR、Springer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SLCC)、Incites、ESI等几十余种网络数据库,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藏书体系。
学术期刊《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管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类学术期刊,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高校学报之一。该刊常设论著、基础研究、国医传承、浙派中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推拿、教学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硕博之窗、本科习作、学术进展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俄罗斯《文摘杂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13家检索系统收录,曾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浙江临床医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8年。每期设有专家论坛、医学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西医专科专病、诊治分析、检测诊断、综述、临床麻醉、临床护理等栏目。
合作交流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等校地合作平台,2022年12月30日,由我校和金华市政府共建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先后与省国贸集团等百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中医药创新发展联合体、实验室、博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4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突尼斯建有一所海外分校,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建有海外中医药中心,建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
学校标识校标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标为圆形,以蓝色为基调。校标外围由中英文校名环绕。校标中部为国际流行的盾形图案,由“中”字和“ChineseMedicalUniversity”首字母“C、M、U”的变体组成,体现学校属性、特色、理念。中英文校名与盾形图案之间为“远志叶”和“本”字,寓意“求本远志”。“本”字下方为学校创建年份“1953”。
校旗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旗为蓝色的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上下排列的白色校标内芯图案和中英文校名。
校旗
精神文化校训求本远志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本质进行治疗。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
求本远志校训具体体现为求实、求真、求是的学风;不畏难、不退缩、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精神。
校歌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歌
金宇华作曲,集体作词
巍巍六合,浩浩钱江;
道承岐黄,源远流长;
保俶山下萌芽,庆春门内成长。
守正出新,桃李芬芳;
立德树人,大爱无疆;
钱塘南岸崛起,富春江畔翱翔。
大医精诚,福泽四方,
我们为中华瑰宝发扬光大谱新章!
求本远志,铸就辉煌,
我们为教育梦想傲然绽放添华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