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16:49作者:留学世界
《诸子喻山水》是从先秦诸子经典中选取有关章节组成的一篇奇文。围绕山水,设喻说理,展示了先哲对自然的深思透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包含了诸多的人生真谛。现择几则,与君共赏。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释】
(1)为山:用土堆山。
(2)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
(3)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
(4)平地:用土填平洼地。
(5)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
(6)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7)往:前进。
【译文】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如果)停下来了,(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赏析】
这则名言,以“为山”设喻。从反正两面,说明“为山”成败取决于坚持到底。前句讲“功亏一篑”则前功尽弃;后句讲“持之以恒”终将成功。以“堆山”喻“做事”,前反后正,重在强调:做事成败取决于能否努力进取、持之以恒。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吾“字反复出现,突出强调”成败取决于自身“。颇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味道,发人警醒。
2.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注释】
(1)辞:推辞,拒绝。
(2)厌:满足。
(3)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4)管子:管仲。
【译文】
大海不拒绝任何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任何土石,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聚集众多臣民;学者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赏析】
管子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设喻,说明无论是治国(明主)还是治学(士),都须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唯如此,才能聚集臣民(君)、修身成圣(士)。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注释】
(1)知:通“智”。
(2)乐(yào):喜欢,爱好。
(3)乐:快乐。
(4)寿:长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像水一样)活泼灵动,仁德的人(像山一样)沉静稳重。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赏析】
这则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孔子以水喻智者、以山喻仁者,生动、形象、深刻。智者通达事理,反应敏捷、好动活泼如流水,故以水喻智者;仁者安于义理,仁慈宽厚、沉静稳重似大山,故以山喻仁者。智者天性亲水,并以水为乐;仁者天性亲山,恬静自安而长寿。
所以,婴幼儿喜欢戏水、玩沙(流动似水),都是天性的反应。家长千万别横加干涉。反之,应该创设条件,让孩子尽情戏耍,尽展天性,从而增知益智。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注释】
(1)川上:河边。
(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3)斯:这,指河水。
(4)舍:停留,止息。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留!”
【赏析】
孔子面对永无止息一刻不停地流淌的河水,感慨油然而生。以河水为喻,发出时光易逝,一去无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进取的精神,进德修业。“不舍昼夜”是“昼夜不舍”的倒装,重在强调“不舍”。这和第一则中的“止”有同样意味。为事为学都须“不舍”,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
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释】
(1)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2)小:以……为小。
(3)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
(4)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5)容光:小缝隙。
(6)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言论就难以吸引他了。观赏水有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细小的缝隙都必定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把洼坑注满,便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没有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赏析】
这则名言分两部分。前半部着眼宏观: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为学格局要大气,志向要高远,这样才视野开、胸襟阔。后半部着眼微观:以“观水有术”,进一层说明为学要基础厚实,循序渐进,才能逐步通达。
品读此片断,有的话似曾相识。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或皆本于此。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注释】
(1)利:帮助。
(2)处众人之所恶(wù):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3)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4)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5)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6)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
(7)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
(8)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9)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10)尤:过失。
【译文】
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愿)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故上善之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一样保持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赏析】
这段话把水视为“道”的化身。讲了水的七种“美德”。并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甘处人下,思想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治,办事无所不能,行动把握时机。最后,强调因为“上善之人”像水一样“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
【注释】
(1)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
(2)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译文】
江海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的原因,是他善处低下的位置,故能汇聚百川。
【赏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善处低下,才成为百川之王。以水喻人,申述“谦下不争”主张。善处万物之下和包容的“水德”,也是为人之“至德”。同时,也是养生之奥妙。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注释】
(1)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水。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全天下没有谁不懂此理,但是没有谁能遵循它。
【赏析】
这则讲了水“柔弱”与“刚强”并存的特点,揭示了水的两重性。并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体现了老子为政为人“贵柔”的主张
9.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
【注释】
(1)兵形:即作战方式。
(2)制流:控制流向。
(3)制胜:取得胜利。
(4)常:固定的。
(5)因:根据。
【译文】
作战的方式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水因地势高低而制约它的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变化而夺取胜利。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赏析】
本则以水形喻兵形。水之“避高而趋下”喻用兵的“避实击虚”;水之”因地而制流”喻用兵的“因敌制胜”;“水无常形”喻“兵无常势”。强调了“应敌变而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上述诸子名言,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喻为事、为国、为学、为人和用兵等人生体验和感悟,将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奥哲理浅显化。立象尽意,精警明快,充满哲思,耐人寻味。
关于诸子喻山水和人生大智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