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2 16:30作者:留学世界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国初期的青州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行政机构也随之变化。1948年3月,益都县全境解放。城区划为青州市,直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市政府设文教局,只辖城里、东关、北关3个区的小学。益都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驻城外郇家庄,设科长1人,工作人员2人。同年12月,撤销青州市。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工作人员4人。1950年,县人民政府将教育科、文化科合并为文教科,工作人员6人。1956年初,文化、教育分署办公,复设教育科。同年6月,改称教育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视导员2人,业教3人,人事1人,会计1人。1957年,教育局成立教学研究室,设教研员4人,负责全县的教学工作。
建国初期青州一中校门
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超常发展,教育也不例外。这一年,临淄并入益都,教育局、教研室各增加8人。建国后,学校取消了民国时期的训导制,推行民主管理。中学、师范校长由省人民政府任命,完小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命。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下设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分别负责教学和事务工作。教学班设班主任,由校长选聘。团队组织、学生会、教育工会等实行民主管理。1958年,中学体制下放,中学校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命,报专署备案,公社教育助理由县人事局任命。
建国初期小学毕业证
随着学校的增加,教师队伍迅速壮大。1949年,益都县举办4次教员培训班,培训教师483人。益临、益寿两县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培训教师。1950年,三县教师发展到1078人。1952年,公办小学教师达1380人,由于培训工作跟不上,368人不称职。县文教科根据华东局教师配备标准,制定了小学教师超编处理意见,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1955年小学教师为1631人,不称职的动员回乡生产,所缺教师由当年师范和中学毕业生补充。建国后,党和政府授予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1949年,益都县评出22名模范教师。第二年,益都县评出10名模范教师,益寿县评出15名模范教师。1952年6月,成立了益都县教育工会,教师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1955年,益都县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表彰了22名优秀教师。
建国初期中学教室
建国初期,教师工资以粮代薪,高小教师一般每月210斤粮食,初小教师190斤粮食。民办教师也以粮代薪,初小民办教师一般为130斤,高小民办教师一般150斤。薪粮由政府补助,每人每月60至80斤,其余的由村里负担。1952年实行“工资分”制,小学教师100分左右,校长略高于教师。中学教师150分左右,昌潍联师校长最高305分。《大众日报》每月公布分值(大约每分2角2分钱)。1956年,实行工资改革,分为教师级和行政级。小学教师月工资平均36元,比改革前提高45%,小学行政人员平均51元,提高58%,中学教师平均46元,提高16%左右。1958年,中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师人数增长很快。小学教师从1955年的1631人增长到2362人。1958年1月,教职工参加整风反右运动,195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占全县右派总数的64%。其后的反右倾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有不少教师受到批评、降职、降级处分。从此,教师人人自危,凡事小心谨慎。建国初期,青州的幼儿教育比较薄弱,直到1953年,县政府才在朝阳街办了一所托儿所,后称幼儿园,设园长1人,保育员4人,入园幼儿30人。1955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全县培训幼儿教师120人,办起幼儿园1180处。火柴厂、烟厂、中心医院相继办园,入园幼儿142名。大跃进期间,幼儿教育盲目发展,要求生产队办托儿所、幼儿园,倒出妇女外出大协作,参加大跃进运动,严重损害了母婴健康,群众十分不满,不久幼儿园就大量“下马”。建国初期,青州的小学教育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完全小学25处,初小686处,在校生37645人。第二年增加完小9处,初小18处,民办小学52处。1952年,全县有完小65处,初小855处。在校生66888人,山区13岁以上的青少年也入了学。小学实行“四二分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1951年试行“五年一贯制”。两年后,国务院指示停止实行“五年一贯制”。1953年,原省立四师附小改称为“益都师范附属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两个班,班额46人。学校设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党团组织、行政管理、教学业务均由师范学校领导。教师多为师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留用。大跃进期间,上级要求开办“共产主义小学”,即数村联办一所小学,学生吃住在学校,不准回家。因脱离儿童年龄和生活习惯的实际,加上校舍不足,师资和经费缺乏,生活没有保障,学生苦不可言,社员群众怨而不满,共产主义小学不久告停。
建国初期青州模范教师与地区专员合影
青州的中学教育基础较好,194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复建青州中学,设中学、师范两部。1950年底,师范独立设校,中学部改称为“山东省益都中学”,初中生363人。次年,设高中班1个,学生46人,教职员74人。1951年秋,在省立四师旧址(今云门双语学校)建“山东省第二工农速成中学”,4个班,160名学生,生源为干部、产业工人、革命军人等。3年后迁往济南。1952年,山东省益都中学改称为“山东省益都第一中学”。在益寿县政府旧址(孙家庄)建益都第二中学,4个班,200名学生。第二年,二中迁往郑母村原益临联师旧址。1954年,二中迁往城里原工农速成中学校址。同年,山东省第三残废军人速成中学由枣庄迁到益都,设在原荣军第四分校旧址,学员2000人,教职工百余人,第二年停办。1955年,在郑母村建益都第三中学。1956年,在口埠村建益都第四中学。中学采用“三三”学制,即初中、高中各三年。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2科。高中不设自然,增加生物、制图两科。不久,初中又增加植物学、动物学、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1954年秋起,初中停设外语课。1956年起,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初中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高中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业考查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1956年改为五级记分制,3分为及格。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学教育超常发展。在朱崖村建立益都第五中学,在孙家庄建立益都第六中学,在王坟村建立益都第七中学。11月,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原临淄一中(辛店)、二中(皇城)、三中(临淄城关)、四中(淮阳),依次改为益都第三中学、益都第六中学、益都第十中学、益都第十一中学。原益都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依次改为四中、五中、七中、八中、九中。次年,又在阳河公社阳河村南建立益都第十二中学。同时,全县还办起58处农业中学,招生2580人。中学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列入正式课程,并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师生走进工厂、田间,边教边学边干。因过多地参加生产劳动,影响了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这一年,中学按照上级指示,将政治课改为以反右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号召学生“兴无灭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进行热爱“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教育。组织党、团员和师生参加反右倾机会主义、保卫总路线的辩论,有的学生因言辞激烈,被开除学籍赶回家劳动改造。毛主席发出学生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后,各中小学积极响应,普遍开展“劳卫制”体育锻炼。1958年,全县9367名学生参加“劳卫制”锻炼,1090人达到一级标准,393人达到二级标准,205人达到少年级标准。在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下,各校出现“一夜达标报捷”的失实现象,“劳卫制”流于形式。随后,为了生产救灾,操场改为耕地种庄稼,取消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学生体质严重下降。这一年,学校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校长带头,人人动手,打苍蝇、打蚊子、打老鼠、打麻雀,分片包干,定期检查,严重妨碍了教学秩序。建国初期青州的中等专业教育,只有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和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1948年秋,省人民政府设立青州中学师范部,校址在今潍坊教育学院。1950年,与青州中学分立,昌乐中学师范班和潍坊师范先后并入益都师范,。第二年定为省重点师范。设初师班11个,中师班7个,学生814人,教职工95人。1952年,附设速成师范班,同时设立函授部。1954年后,安丘、临朐、临淄师范相继并入,益都师范的规模空前壮大。1952年前,初师、中师均为2年制。1952年后,初师、中师改为3年,中速师定为1年。初始,师范基础课采用中学课本,仅设政治、语文、算术、理化、音乐、美术、体育,专业课由教师自编讲义,有小学行政、儿童管理、教材教法和实习。1956年始,采用师范统编教材,唯汉语借用初中课本。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于1950年由山东省卫生厅批准省立医院益都分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泰安黑龙潭疗养护校并入,定名为昌潍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学校,第二年并入济南护校。建国初期,青州的职业教育只有山东省益都蚕业学校,该校于1951年7月由省农业厅、省教育厅批准,设在城里蚕场。农业厅厅长李光远兼任校长,第二年迁往烟台。大跃进期间,青州的职业教育畸形发展。益都县办起工业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美其名曰“大家来学就是大学”。名为大学,实为初级的职业学校,招收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制三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生学习不到两年,学校全部停办。工业大学设在心寺街吕祖庙旧址,校长由县委书记何子健兼任,副校长徐永仁,教职员20余人。设城乡规划、土木建筑、电工、冶炼、化工、交通、邮电、机械、会计等系。招收12个班,600名学生。1960年春毕业584名学生,其中女生96人,部分学生被有关单位录用。农业大学设于东关北阁街,校长由县委书记处书记张精业兼任,副校长张春雨,教师16人。设土壤、作物、茧烟、畜牧兽医、农业机械、水利建设、农业会计等系。招生10个班,500名学生。1960年毕业415人,100余人充实到农机站、兽医站和拖拉机站。林业大学设在东关完小院里,校长由县委书记处书记张士欣兼任,傅俊超任副校长,教师13人。设桑蚕、森林、园艺、药材等系,招生6个班,300名学生。1960年春,239名学生离校,全部回农村劳动。建国初期,益都县人民政府重视干部、职工、农民等成人教育。1948年秋,中共益都县委决定成立县委党校。1950年,益都、益寿分别建立县直机关干部学校,学员为公安战士及县委、县府公务人员。首期学员益都县2个班64人,益寿县4个班126人。1951年,山东省荣誉军人总校第四分校在青州城里建立。1952年,益都、益寿、益临3县合并,机关学校5处,学员400余人。1954年,荣军教养院建立山东省革命残废军人第三速成中学,后改为山东省革命残废军人补习学校。1956年,“荣校”撤销。同年,县直机关学校办有扫盲班、小学班、初中班25个,学员达1328人。1949年,县总工会筹委会成立后,接管职工教育工作,卷烟厂、发电厂、搬运公司、供销系统、酒厂、面粉厂、火柴厂等单位相继办起扫盲班,帮助职工学文化。1952年,全县职工业余学校6处,高小班3个,扫盲班11个,年底扫盲250人。大跃进期间,各机关单位均办“红专”学校,职工全部编班学习,学员达3692人。各机关学校的教师、学员分赴各公社、工厂、矿山,参加翻地或大炼钢铁等劳动,很少有学习的机会。解放后,益都县根据老解放区的经验,利用农闲办冬学,男班称夜校,女班称识字班。1949年,全县冬学289处,学员123450人,其中妇女占70%。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培训民师652人,学员97248人,脱盲4111人,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扫盲任务。1958年春,各公社建立了半工半读性质的农业中学,发展到58处,在校生2580人。大跃进期间,农村的扫盲工作停止,学员全部参加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刘继孔)
关于青州市人事局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