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5 04:41:55作者:51data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立群拟报《关于守护好心理健康 为青少年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的提案》。
2016年12月5日,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咨询服务活动在七星学校举行。十几位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中心医师到场,为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视觉中国资料图
杜立群告诉澎湃新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健康、社会稳定、家庭幸福。近年来,全国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杜立群认为,家庭教育相对缺乏是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难点之一。一是由于单亲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儿童、工作繁忙等原因,家长忽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沟通较少;其次,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及时缓解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情绪,无法识别问题行为。孩子们也被送往专业心理机构接受治疗;三是过度竞争和卷入带来焦虑,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高期望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四是电子产品缺乏有效管控。青少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并受到有害信息和不良榜样的负面影响。
此外,学校的应对能力也不足。心理咨询师资短缺。只有少数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甚至没有相应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校园内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杜立群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工作进展缓慢,防治工作相对被动。根据《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小学、初中、高中抑郁症检出率分别约为10%、30%、30%;重度抑郁症检出率分别约为1.9%-3.3%、7.6%-8.6%。 10.9%-12.5%。一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和大学继续逐渐减少。通过筛查进行预防非常重要。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只有少数示范学校能够自行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难以提前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社会各力量之间的联动不够。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更多地依赖学校和家庭教育。缺乏统筹规划和部署,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成效不佳。教育、卫生、民政、精神文明、妇联等部门均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但分布松散,资源未协调优化。
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杜立群提出四点建议:
1、提高家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推广能力,营造良好环境。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试点地区,编写家长学习培训教材。我们在社区设立家长公益班,开展主题培训互动和案例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交流。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加大对心理咨询软硬件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高等学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家庭教育课程列为教师专业必修课。尽快出台新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培训规定,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按照生师比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让学校心理咨询室真正投入运行。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加大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
3.加快建立“问题排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随访”一体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序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综合医院心理科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范围。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状况综合排查。建立政府引导的医校合作转诊干预机制。地方卫健委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或者国家精神卫生中心分区提供专职医生服务,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设精神科,医生定期到学校来。坐诊咨询。加强学校对重点学生的干预力度,指导家长及时将相关学生转运至医院专科救治,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加强科普教育和社会参与。整合现有服务热线资源,确保心理服务热线人人知晓,减少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确保特殊群体更好地享受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