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2 09:36作者:留学世界
朋友发过来一篇作文,让我看看,评价一下:作文写得怎么样?可以得几分?
作者是一名高三学生——7月份就要参加高考了。这是一篇模仿高考作文,题目来自2012年高考浙江语文卷。读了作文,想到了一些跟高考作文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许多考生都可能遇到,所以在回应了朋友之后,把相关看法整理成文,供考生参考。
2012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作文。比喻性的作文题,是高考作文一种常见的命题方式,占比很高,所以考生一定要掌握对付它的办法。
这个办法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在动笔前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与这个比喻所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种现象?用修辞上的语言来说,比喻包含喻体与本体,这里的喻体,是“路上跑的人”、“路边鼓掌的人”;它比喻什么呢?这个“什么”就是本体,即所比喻的对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即明确这一点,就是明确这篇文章的议论范围。这个“搞清楚”的过程,就是审题。
以“鼓掌”这个材料为例,里面出现了两种人,第一种是“在路边鼓掌”的人,第二种人那就应该是“在路上赛跑的运动员”。这两种人,分别比喻两种人,一种是在某方面有一定天赋、特长,在人生竞争中有一定竞争能力而被众人所瞩目的人;一种是不一定有特别的天赋或特长,才能平平,但是能够欣赏他人的才华,能够为他人的突出表现而鼓掌。
第二个问题:这两种人,命题意图是让你评价哪一种人?命题显然是把“路边鼓掌”作为讨论重点提出来的。但是,一定要在两种人的关系中讨论,不能把“路上跑的人”完全丢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其中一个论述角度,即中心论点之下的某一分论点的论述中,可以不涉及“路上跑的人”。只要不是全文都不涉及。
这个审题过程非常重要。审题是下笔写作的基础,审题恰当,就不容易跑题、离题。
网上看到一篇同题作文,作者把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确定为“在路上跑的那个人”,这是对的,但是,作者把李娜的丈夫,也是她的教练姜山,确定为“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显然错了,一个是教练,是指导运动员的人,他与运动员一样,都以打败对手、夺取冠军为目的;一个观众,则没有这么明确、强烈的目的性,他的掌声,是献给所有参赛选手的,他对所有选手,都抱着欣赏的态度;显然,这两种人区别太大了,以这样的审题为前提,把文章写砸的可能性极大。
搞清楚材料中三位网民的三种态度,也很重要。网民甲和网民丙的看法大体一致,没有太大区别。最值得探讨的是网民乙的看法。
“人人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显然,网民乙并不欣赏“愿意在路边为他人鼓掌”这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确定,他认为做“路边鼓掌的人”太消极,他担心“在路边鼓掌”受到鼓励,就没有人“在路上跑了”。这种担心有没有必要呢?这要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怎么判断呢?判断的依据呢?考生已经坐在考场里了,已经不可能去做社会调查了。但是,你只要问问自己,如果你有某种天赋、特长,创造欲望很强烈,很想在某方面尝试一下,你会不会因为别人欣赏“路边鼓掌”的人,就放弃自己的创造欲望?显然,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者说,会这样做的人很少。
其实网民乙犯了一个错误:他把自己给忘了——他会担心出现“人人都在路边鼓掌”的局面,说明他自己就不会甘心“在路边鼓掌”;以己度人,你不会,别人也不会,就用不着担心“人人都路边鼓掌”。这是人之常情。写作文,议论世事,懂得人之常情很重要。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对网民乙的看法做这么详细的分析?是因为,网民乙的思维误区,是“把自己给忘了”,结果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依据:人之常情,以及常理、常识。这些不需要作专门的社会调查,只要你懂得自己,就不难理解别人。“忘了自己”,没有把自己放到他所论述的问题中去,就少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这种思维误区,很多人都会有。
回到作文题的主体部分,即路上跑的人和路边鼓掌的人,我们写作文时,应该如何处理?有这样几种思路:一,赞成其中一种人,反对或否定另一种人。显然,“路上跑的人”,是有优异之处的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即使你称赞“路边鼓掌的人”,也不能否定“路上跑的人”。当然,反过来也同样,不能因为称赞“路上跑的人”,就否定“路边鼓掌的人”。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两种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不是一好一坏的关系。按照第一种思路写,作文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偏颇——第一种思路基本上可以放弃。
那么这两种人是什么关系?他们是“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关系,他们各有各的价值;就看你的选择:你着重论述哪一种人的价值?从写作策略来说,哪一种人的哪一方面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他的价值还处于被众人忽略的状态?而你先于他人发现、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你的观点就有独到之处;如果你的论证过程也完成得很好,推理恰当,逻辑严密,你的作文就有可能从众多考生作文脱颖而出;如果你写很有文采,语言很有个性,被阅卷老师所激赏,甚至让他佩服,好,高分就没跑了。要知道,高考是选拔考试,不是矮个子中间选高个子,是在一大群高个子当中看谁身材更匀称、身手更敏捷,更有资格进“国家队”。
朋友发来的作文,倒是肯定了两种人各有各的长处,观点比较平衡,没有为肯定一种人而否定另一种人。但是,他在论述“路边鼓掌的人”时,肯定其价值是:“路上跑的人”,需要鼓励,不能太孤独,太孤独可能坚持不下去。总之,在他的作文里,“路边鼓掌”的价值,最多就是一个“配角”,是“绿叶”,其价值是给“红花”作陪衬,好像没有独立的价值。
这个观点,很一般化,大多数考生都想得到,得分不会高。
那么,“路边鼓掌”的价值在哪里?还是要回到作文题,回到题目所给的材料。
作文材料中的这位女生,学习成绩“一直中等”,所以在课程学习上,她不太可能成为“路上跑的人”,但是她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在另一个角度,或者说另一个领域里,在性格方面,她获得大家的认可、好评,成了“路上跑的人”,大家称赞她,认可她,不就是为她“鼓掌”吗?不就是肯定她的价值吗?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价值?你只要这样想一想,或者对周围你熟悉的同学等作一个考察、分析,你就能发现: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他人的长处抱欣赏态度的,有人看到别人的优点会嫉妒,会不高兴,更有甚者,说不定会在背后诋毁人家呢?这么一比较,就看出为人鼓掌,是一种胸怀,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同学们评选她为“最欣赏的人”,我想有两层意思:她懂得欣赏别人,因此她成了大家欣赏、赞赏的人,大家赞赏的是这种与人为善、宽广容纳的胸怀。同时,具有这种性格、胸怀的人,要比心胸狭隘的人,个人生活更能获得幸福——这是一个重要评判维度!这样写,“路边鼓掌”的价值就被揭示更充分了,即论据更充分了,文章的观点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有的同学,审题后确定了自己的观点,就开始写了,再也不提材料所提供的内容了。其实材料中的内容,对论述观点往往是很有价值的,是现成的论据,不使用岂不可惜?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忽略它呢?还是审题不够深入,还是分析能力不够。
分析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能力。我们说某人或某篇文章很深刻,这个“深刻”,就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发现与阐发。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明显,有的隐蔽,不易被发现,你发现了,阐述出来,阐述得好,能令人信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你就成功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2012浙江高考语文和比喻性命题作文怎么写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